物質的終點:追求經濟條件之後,女性不可忽視的價值
兩性擇偶難免在乎生活能否溫飽,但溫飽的後面又是什麼?
在關係中學會保守自己,讓浪漫永久不只是一起發財。
撰文/林冠伶
嘉玲漫步在街頭,想到上週末去婚友社聯誼的幾個對象,一個話很投機兩人聊得欲罷不能、一個幽默風趣逗得她哈哈笑、還有一個互動起來沒有特別的感覺,他們學歷、職業和收入都很亮眼,就差妻子、孩子就可堪稱新時代「五子登科」的成功男性。聯誼完嘉玲有這樣的想法:「如果能跟對方深入交往而結婚的話,是不是可以換個壓力小一點的工作,不需要在這大城市裡苦苦背負沉重的房租……」但是剛剛看著街邊大螢幕播報新聞「XX女星離婚,豪門夢破碎」,嘉玲內心也擺盪了起來……
為何擇偶時物質條件重要?
你有沒有聽過這些說法:「嫁(娶)個有錢人,少奮鬥二十年」、「貧賤夫妻百事哀」這些話聽來讓每個決定要結婚的人心驚膽戰,好像是要你張大眼睛看清楚,選錯了對象你的後半人生就將走向不同的結局。但真的是這樣嗎?當關係裡經濟資源多了,伴侶為了開支爭吵的頻率會降低,但不代表不會有其他的事情引發你們之間的衝突。你們將有比較多的金錢去換取好的物質生活,或能以消費換取一些快樂,但當關係不好的時候,再好的物質生活也不保證你會生活得很快樂。
也許你知道嫁(娶)個有錢人後,不代表關係可以甜蜜無煩惱走到終老,這種童話般的美好多半只存在於電視劇,實際上要維持長期穩定的關係,不僅要經濟無虞、三餐溫飽,兩人還得經歷面對差異的磨合、保持投入熱情等諸多條件。但是否夜深人靜你仍不免會想:「啊──如果是個有錢人,我們剛好也互相契合、相愛,那就太好了!」
會這樣想是很正常的,在Maslow需求階層理論中,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當這些需求被滿足後個人才會追尋愛與歸屬、自尊與成就及自我實現,我們必然渴望有一個願意為我們付出的伴侶可以滿足這些基本的需求,如此我們才有餘裕、更能全力去追求那些自信、成就等層次較高的需要。而金錢、工作、住所等是生活中直接牽涉到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條件,也因此在擇偶階段有些女性會設定對方要有一定條件的經濟能力,常聽見的如百萬年薪、有房、有車或有無貸款等。然而,若是你把對方的經濟能力視為很重要的條件,或以此作為擇偶的前提,這背後可能有某些心理需求影響著你。
很在意擇偶對象的經濟條件,有幾種不同可能的心理需求。首先,你會不會對於目前的經濟狀態感到匱乏呢?你在經濟上有不安的感覺,沒有信心在往後生活只靠自己就能安全無虞,所以你期待另一個人能帶給你經濟上的安全感。確實選擇一個經濟條件優渥的對象,當他願意跟你分享他的財務,你能暫時感覺經濟困頓被舒緩,但是現在的條件未必能假設未來,那麼,讓對方來照顧這份安全感,真的能讓你感到安心嗎?
同時,你的內心是否有個期待是透過對方的經濟條件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呢?你確實可能從小資女變成令人稱羨的名媛貴婦,還能體會到不同水平的生活,但重要的是你會如何看待你自己呢?你會感覺更有自信,還是在午夜夢迴時感到自卑、比不上身邊的人呢?此外,當你以外在經濟條件評價一個人的能力或地位時,不知不覺你也將用這樣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伴侶。你可能會認為在關係裡擁有經濟資源的一方是比較有能力的,能決定比較多事情,假如你是相對弱勢的一方,生活中的開支常常是對方出錢,你會不會在一些重要的決策上無法發聲,畢竟吃人嘴軟?又或許在心中的某一塊你將覺得自己相對沒有能力,在關係中習慣讓對方來決定事情,漸漸你也不容易感到自信,失去了獨立自主的能力。
檢視自己看重物質條件的心理狀態
如果你有上述的內心小劇場,不妨同時檢視一下自己的不安。擇偶時渴望對方條件與自己相當或是更好是很自然的反應,並且若當對方的經濟條件優於你不少,他可能帶給你很多新奇、新鮮的體驗,這其實相當誘人。但是,如果在追求或享受的過程迴避自己內心的不安,恐怕會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可能的危機,也逐漸失去保護自己的能力。給正在擇偶並且徬徨於現實條件的你,建議透過以下的思考,關注內在的聲音:
1. 考慮對方的外在條件時,應該是判斷在現在或可預見的未來對方的經濟條件是否會破壞你原本舒適、安全的生活方式,例如:對方是否能使他自己溫飽?對方的負債是否是你經濟上無法負荷的重擔?如果不會被打亂,似乎不需考慮太多。但若對方的經濟條件可能打亂你的生活,你可以檢視一下這段關係,你們之間的情感是否足夠深厚?你們對關係是否有共同的意義、有相近的藍圖讓你願意和他一起努力?貧賤夫妻不一定百事哀,有時伴侶在刻苦的環境中能夠堅定地扶持彼此,這樣的關係反而能淬煉出更動人、深厚的羈絆。
2. 如果重視經濟條件是為了滿足安全感的需求,那麼除了外在條件外,你更需要去觀察他的責任感、金錢觀、對風險及享樂的平衡等面向,這些價值觀是人格特質及生命經驗形成的態度與習慣,不容易變化也別具個人意義。有時金錢觀的差異也是不安全感的來源,像是如果你重視戶頭的數字以及固定住所帶來的安全感,你傾向購屋負擔房貸、節制娛樂開銷,但若對方重視享樂與體驗,那麼比起長年背負貸款損失生活體驗的豐富性,他可能更傾向租屋、在能力所及下每年出國旅遊、或投資自己的興趣嗜好等。這些價值觀的差異沒有對錯,在選擇未來對象前,不妨先嘗試面對這些差異,練習在現實壓力沒那麼大時,找到對話、溝通的方式。
3. 擇偶前先釐清自己對於未來的期待與嚮往。不妨先想像一下三年、五年、十年後的你會是什麼樣子?你有渴望成為的樣子嗎?讓你感覺到自信、成就的部分是什麼?什麼樣的生活能讓你感覺自在、舒適?有什麼是你非常重視而無法妥協的嗎?例如:有些人渴望未來在職涯達到特定的里程碑,那是他自信的來源;有些人在乎家庭價值,卻也深知經濟獨立是自己安全感的來源,將成家、生育的時機納入職涯規劃的考量中,期待自己能平衡親職與個人專業發展。
若與另一個人共同生活就像在同一艘船上划行,那最好先體認自己對未來的嚮往就像你手上的槳,你不是盲目地被生活、現實推著走,你有力量去決定航行的方向。問問自己,關乎你最重要的東西,你能如何去追求?或者你如何能運用關係,透過另一人的力量成為你追求的助力?釐清自己的需要,認知即便在關係中你仍負著照顧自己的責任,保有成就自己的動力,只要在關係中你不是隨著另一個人而生活,便比較能感覺安全、獨立。
林冠伶
現於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任職。曾任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合作心理師、東友科技公司專案心理師。專長為伴侶諮商、壓力適應、情緒困擾、人際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