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勝選美國總統:台灣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特朗普
投票日前夕出席造勢活動的特朗普 [Getty Images]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將重返白宮。學者分析,相比延續拜登政權的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特朗普將為台灣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台灣民眾高度關注美國大選結果。從11月6日上午開始,Google 搜尋趨勢熱搜榜,川普、賀錦麗、2024美國總統選舉⋯⋯等關鍵字搜尋量突破10萬。「川普當選影響」一詞的搜尋量更是暴增1000%。

社會大眾如此關注選情,是因為美國對台灣的外交、兩岸乃至於經濟、內政,都可能有深遠的影響。

BBC中文從地緣政治、半導體產業及經濟、軍事援助、台海關係等面向,分析台灣的面臨哪些機會與挑戰。

對抗中國:從多邊合作到雙邊利益交換

美國德州的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對BBC中文指出,「美中之間的結構性競爭」仍是台灣要面臨的最大挑戰。

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黃兆年表示,美中關係自2016年起,共和黨民主黨兩黨已形成「與中國競爭」的共識,不會再回到過去合作交往的策略。因此不管是特朗普或賀錦麗上台,政府和國會的大方向都不會有劇烈轉變。

但與中國競爭的強度,特朗普明顯更高。黃兆年對BBC中文分析,特朗普對中政策的走向是「全面脫鉤」,和民主黨在特定關鍵領域的去中國化不同。但他也補充,在競選時的激昂言詞,真正落實到政策面的程度,仍有待觀察。

台灣各大電視台密切關注美國大選結果
台灣各大電視台密切關注美國大選結果 [Getty Images]

多名學者的分析皆表示,特朗普上台後,區域政治將從多邊合作轉為雙邊利益導向。

過去民主黨以「結合盟友」的方式來制約中國,在亞太地區與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合作抗中的色彩鮮明,台灣在民主黨眼中,也是「可靠且可運用」的抗中盟友。翁履中分析,對於特朗普來說,「他重視的不是盟友,而是怎麼樣帶領更多的『小弟』(跟班),所有的人都必須要配合特朗普的政策來面對中國。」

黃兆年指出,相較民主黨政府較重視自由民主與人權價值,較看重規範性的承諾,特朗普相對現實,重視利益與條件。面對美國不再擔任區域安全領導者的新情勢下,未來台灣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以維持區域內的夥伴關係。

在特朗普執政下,不只台灣面臨「盟友變小弟」的挑戰,其他國家亦然。特朗普在第一任任期間,就曾要求日本、韓國提高防衛預算,否則美軍可能撤軍。在這次競選期間,他再次提到要向韓國收取更高額的駐韓美軍防衛費。對台灣也祭出「收取保護費」一說。

但對台灣來說,並不完全是負面影響。翁履中認為:「如果這個小弟讓大哥覺得『你非常有用』,那麼你就會被提拔成為兄弟。民主黨較為一視同仁,共和黨可以有遠近親疏之分⋯⋯被認為有價值的國家,可能成為美國的左右手。」台灣如何在科技貿易戰中持續保持重要地位,是未來台美關係的關鍵之一。

半導體與經濟:美國影響力加深

特朗普競選期間曾發表「台灣偷走美國的晶片產業」等言論,他的勝選,引發社會大眾對半導體產業擔憂。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對BBC中文說,過去幾年來,不斷升高的地緣政治風險、台灣能源缺口、綠電供應⋯⋯等問題,加上日本歐洲諸國祭出半導體補貼政策,促使台灣廠商持續向國外佈局。不管是特朗普或是賀錦麗誰上台,在海外設廠的趨勢不會改變。

台積電設立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
台積電設立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 [Getty Images]

但特朗普上台,對半導體在美國本土生產的要求,會更加強烈。徐遵慈指出:「確實會對台灣半導體業者造成一些壓力。」

具體壓力有兩大方向,其一是台積電或其他已經在美國佈局的廠商,特朗普會希望其加速或擴大投資,甚至要求將更先進的製程或研發單位搬遷至美國本土。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特朗普可能要求半導體2奈米先進製程提前赴美。

其二是進一步要求台灣廠商「選邊站」。徐遵慈分析,美國加大力道限制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同時,必然限制台灣廠商向中國出貨,若違反預期將比民主黨時代更嚴格的出口管制,台廠可能受到美國的嚴厲制裁。

「如果特朗普要求脫鉤,或者有更多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或科技限制,那就會影響、甚至削弱台灣的廠商。」徐遵慈直言,在美中對抗的格局之下,台灣半導體業者幾乎沒有其他選項,只能向美國靠攏。「兩邊(中國或美國)選擇空間越來越少。」

不只是半導體產業受美國影響程度加深。拜登政府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在特朗普上任後,也將面臨變數。

近年在美中貿易戰與新冠疫情影響下,歐美與中國關係惡化,美國政府號召供應鏈轉移至「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墨西哥、越南成為美國重要的進口國。

徐遵慈分析,特朗普明確表示要讓供應鏈重返美國,對進口品課徵高額關稅將是可能的做法之一。台灣製造業、科技業近年來逐步撤出中國,或是減少對中國的投資,將事業重心移往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友岸外包」的變調,將對台商造成直接衝擊。

徐遵慈認為,供應鏈轉移需要時間,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依照特朗普的意願落實,課徵關稅的執行則相對容易,徐遵慈預估,特朗普上台後,很快便會出台課徵關稅政策。

至於已經談到第二階段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協定」,以及商議中的「台美租稅協定」,在特朗普重返白宮後,會如何發展,仍有待觀察。

從軍援到保護費

特朗普不可能坐視中國對台灣動武,但也不會如拜登時代挺台灣。專家分析,未來特朗普可能會要求台灣花更多錢提升國防實力。

特朗普選前曾要求台灣將國防預算提升至佔GDP的10%,台灣國防部週三(6日)回應,目前國防預算佔GDP2.4%,短期內提升至5%都有困難。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對BBC中文說:「美國最起碼會要求先提升到3%,這個壓力應該是逃不掉了。」

2024 年10月14日,中國宣佈舉行圍台「聯合利劍2024B」軍事演習,台灣軍車在台北市區巡邏。
2024 年10月14日,中國宣佈舉行圍台「聯合利劍2024B」軍事演習,台灣軍車在台北市區巡邏。 [Getty Images]

揭仲分析,拜登執政時期對台軍售的重點在「不對稱作戰」,包括精準彈藥、中小型武器系統⋯⋯等等,快速提升台灣的防衛能力。但特朗普上台後,賣給台灣的也許不是台灣最需要的裝備,而是能讓美國獲利更多的傳統大型武器。

「我們跟美國的軍事交流,這幾年進入了更重要的階段,雙方的軍事互通性增加。」台灣軍人赴美受訓、美國軍方增加對台的軍事分享⋯⋯等等。揭仲表示,由此皆可看出美國對台軍自身戰力提升及協防台灣的重視。既然提升國防預算的壓力不可避免,加深與美國軍方的聯繫與深化台灣國防改革的腳步,是值得繼續發展的方向。

「其實民主黨政府也是要求增加(國防預算),但民主黨政府比較能接受你緩步成長。但對特朗普來說,他可能會把這個當成美台關係的指標。」揭仲預估,如果表態力道不夠,台美軍事目前的互動熱度可能降溫。

「中國對台統一有時間表,但是『武統』沒有時間表。武統取決於美中關係。」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信賢對BBC中文表示。若特朗普突然脫稿演出,大力表態支持台灣獨立,可能刺激中國出兵,反之若美國維持現狀,中國在2049年前武力攻台的機率很低。

王信賢認為,比起武統台灣,習近平的目光更多放在2049年建設中國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但武統台灣優先度不高,並不代表中國放棄對台灣的文攻武嚇。黃兆年指出,國防預算攸關台美關係,若在台灣國會內部,受到中共政權支持的立法委員杯葛軍購案或削減國防預算,將影響台美軍事安全合作關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黃兆年表示,中共政權和台灣的在野黨(國民黨、民眾黨)有共同敵人——民進黨。台灣內政對台美關係,仍有一定影響力。

台灣下一步:與特朗普政權交好

https://twitter.com/ChingteLai/status/1854122825168343494

台灣總統賴清德週三(6日)晚間在X平台發文恭賀特朗普勝選,寫道:「我有信心,台美之間長期以來的夥伴關係,建立在共享的價值與利益之上,將繼續扮演區域穩定的基石,並且為雙方全體國人帶來更昌盛的經濟繁榮。」

與美國的關係,堪稱台灣對外關係的重中之重。隨著大選落幕,學者認為執政的賴清德政府當務之急,是和特朗普政權交好。

蔡英文剛上任不久,2016年12月,特朗普與蔡英文通電話,打破了數十年來美國與中國和台灣交往的外交慣例,掀起美中台的外交風波。但外界普遍認為,在民主黨執政時期,蔡英文政府和美國的交往更為深化,達到台美關係的高峰。

台灣總統賴清德2024年5月20日就職
台灣總統賴清德2024年5月20日就職 [Getty Images]

長居美國的學者翁履中指出,在現今美國愈發兩極化政治情勢下,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並沒有太多合作,所以換了執政團隊,政策面可能有全新的思維。要如何與新執政者建立良好的台美互動,在美國國會與總統層面,台灣當局都需要更加把勁。

王信賢則指出,不同於拜登政府的可預測性,特朗普執政就像搭上一台雲霄飛車,台灣只能跟著美國走,但這台車的速度與方向,仍是變幻難測。王信賢認為,有了第一次入主白宮的經驗,特朗普這次上任幾個月後,2025年的四月,應該會有較明確的施政方向。

這次特朗普不僅超越自己2016年的成績,拿下他在勝選演講說的「輝煌的勝利」,他所屬的共和黨在參議院、眾議院也都領先。翁履中分析,這次美國大選對外交政策、台海議題著墨甚少,投票結果可解讀為美國民眾更關心內政,特別是美國本土經濟問題。「當台灣在看美國的時候,美國其實沒有在看世界其他地方,美國的重點永遠是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