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民族風味餐廳巡禮—雲滇美味篇-雲滇庶民美味 社區巷弄飄香

工商時報【姚舜】 隨著新移民增加,台北都會的雲滇泰緬口味餐廳數量也跟著變多,並以各種不同規模與服務型態出現在街頭巷尾。台北民生社區新中街巷內的〈彩雲南〉滇味美食餐廳就是新移民經營的特殊民族風味餐廳。 〈彩雲南〉的裝潢一點都不華麗,位在公寓1樓的這餐廳嚴格說來只能算間小館,店內大多數空間其實都是利用前庭花園搭建棚架而設。不過,這裡的用餐環境乾淨素雅,服務人員更全都穿著雲滇傳統服飾工作,且全都是雲南後裔。 相較於坊間的泰菜或雲南餐廳,〈彩雲南〉菜單上的菜餚非常庶民家常,但是因價位公道合理、味道到位開胃下飯,所以除成為街坊鄰里的社區食堂,不少食客還會專程前往光顧消費。餐廳並提供類似合菜的菜單,且價位也很庶民,非常適合家庭或三五好友前往消費。 雲南經典美食〈過橋米線〉,指的是烹調料理時將米線往湯裡汆燙然後撈出的動作。另外,這菜最早據說是源於蒙自縣一位秀才老婆,每天按時將熱滾滾的雞湯送去給在離島苦讀的老公而發明,所以它也有「走過那一條長長的橋」的寓意。 傳說的〈過橋米線〉,美味關鍵就在那雞湯,秀才老婆每天大清早開始燉湯,傍晚時分再提著過橋去給老公當晚餐,到了老公讀書的地方還能保持熱度且將食材燙熟,靠的就是雞湯表層浮著的那一層雞油。 〈過橋米線〉確實好吃,但現代人追求健康,不想吃那麼油,所以〈彩雲南〉滇味美食餐廳的主人兼主廚李崇樹將之稍為改良,用豬大骨湯取代雞高湯,且傳統做法是在湯內加了生的豬肝、豬肉、魷魚或鯉魚,李崇樹則只放了豬肉,其他則是豆苗、豆芽、胡蘿蔔絲和雞蛋,並以煮代汆,放在砂鍋裡出菜。因為沒了那層厚油,加上蔬菜比例多,所以湯汁清鮮,吃來舒服全沒負擔。 祖籍雲南的李崇樹生長在緬甸,是孤軍後裔,從小在廚房看著媽媽做菜學到了廚藝,18歲入社會便在仰光開小吃店,後來又到大餐廳歷練學廚,故雲滇泰緬的菜餚都難不倒他。2002年李崇樹來台,曾在幾家知名泰菜餐廳打工,也曾用攢下的錢與朋友合夥開餐廳,但合夥事業總會碰到問題,所以退了役後他到台北民生社區找了個店面,自行創業開〈彩雲南〉,自己掌廚、同樣是雲南人的太太李希艷掌櫃,就賣自己從小吃到大的雲滇風味家常菜,料理實在且價錢不貴,很快受到食客歡迎。 李崇樹做菜用心也用腦,有傳統也有創新,故能很快地站穩腳步。如〈大薄片〉,他用豬頭皮取代豬肉,先汆燙、再沖涼,然後片薄了泡冰水,出菜時再淋上用醋、醬油、香油與花椒、蒜味和辣油調製的醬汁,吃來脆Q,咬時咔滋有聲,好吃極了。〈彩雲南〉的〈椒麻雞〉醃料也經過李崇樹改良,他將去骨雞腿肉,用以薑汁、醬油、鹽、米酒與蜂蜜調製的醬汁醃漬後,再上了麵衣輕炸,出菜前淋上用香菜、大蒜、辣椒與醬油、糖醋調製的醬汁,風味較泰菜餐廳也可見到的〈椒麻雞〉更誘人。 雲南西雙版納傣族人傳統會用竹筍料理,也用竹子作菜餚容器,〈彩雲南〉的〈竹筒燜牛肉〉就是一道少數民族菜式。用牛骨、牛肉燉的牛肉湯內,加了雲南口味較重的筍絲提鮮鹹,雖然湯色清淺味道卻濃鮮,牛肉則燉得軟腴入味,牙口不好的長輩也能輕易咀嚼。 〈擺夷龍鬚菜〉和〈紅咖哩燒肉〉是很開胃下飯的熱炒菜,前者主要調味料是用醃納豆做的豆瓣醬,味道鹹鮮;後者則是用紅咖哩炒豬肉絲與四季豆,且還加了九層塔,豬肉還抓了蛋清後使之更滑嫩,菜一上桌就飄散濃香,單用咖哩湯汁拌飯就可以扒上幾碗。 嚴格說來,〈彩雲南〉菜單上其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大菜,但也就是因為家常且味道到位,加上價格親民,所以更加平易近人哩。 INDEX ●彩雲南滇味美食 地址︰台北市新中街6巷 20號1樓 電話︰(02)8787-8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