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劉毅夫奉獻新聞志業 永為國人推崇

劉毅夫為新聞志業犧牲奉獻大半生,採訪官兵枕戈待旦、捍衛國土事蹟,激勵國人愛國情操,功不可沒。(軍聞社提供)

(軍聞社記者蔡宗恆特稿)被軍聞界尊稱為「劉老大」的新聞老兵劉毅夫,歷經逾半世紀風雨時代的洗練,民國九十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下午辭世,享壽一百零一歲。其一生歷經無數戰役,總不畏敵火威脅,勇於親赴前線戰地採訪的精神,將永為新聞工作者尊敬效法。 劉毅夫出生於民國前一年農曆三月八日,原名劉興亞,遼寧遼陽人,在就讀馮庸大學期間,即加入義勇軍抵抗外侮,「九一八」事變後,更積極投入抗日行列。由於劉毅夫熱誠、愛國並具軍事素養,深獲先總統蔣公賞識,獲邀加入「勵志社」,貢獻長才;曾先後歷任軍委會戰地服務總隊長、聯絡員、空軍前線指揮官、空軍中美混合團政治部主任、遼寧省府參事兼本溪、撫順縣長、東北五縣聯防指揮官、聯勤司長、聯勤南京指揮官等要職。 民國十七年,劉毅夫在大公報以「毅夫」筆名,發表第一篇文章「十八初度」,以「毅夫」明志,並具有自我期許的意義,從此「毅夫」這兩個字,不僅成為他生命的化身,同時也是中華民國新聞史上,叱吒風雲的代表性人物。 劉毅夫曾說,雖然他曾實際參與抗戰大小戰役,立下汗馬功勞,抗戰勝利後,也深受政府重託,先後出任要職,但就在這段期間,才真正領悟到文章也可以喚回國魂的道理。 民國卅八年政府遷臺,國軍積極戰備整備。時任參謀總長兼空軍總司令的周至柔上將,有意邀請這位才情縱橫的軍聞先鋒,接掌國防部總務局中將局長職務,但他並無意出任,毅然投向新聞戰場,希望能夠為國家、社會善盡喉舌之責。 在國家風雨飄搖的年代,他奮不顧身,前往舟山,目睹國軍血戰撤退的經過;當共軍攻擊一江山的時候,立刻放棄除夕夜與家人團聚守歲的兒女私情,冒險前往大陳,在前線報導國軍浴血奮戰實況,並與蔣故總統經國先生搭乘最後一艘船返回臺灣。 劉毅夫為新聞志業犧牲奉獻大半生,在九三砲戰、八二三等戰役中,自告奮勇前往金門前線戰地,採訪官兵枕戈待旦、捍衛國土的可歌可泣事蹟,進而激勵國人愛國情操,功不可沒。 早年擅長以生動鮮活的筆觸,為國軍成長歷程作見證的軍聞界傳奇人物「劉毅夫」,無論是山巔、海角或是偏遠離島,只要有國軍戍守的地方,就有他矍鑠的身影與足跡,東沙「毅夫堡」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劉毅夫的座右銘是:「光陰丟了撿不回,有國才有家」;最喜歡麥克阿瑟將軍的「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謝」,他認為「老兵並不是不會死,而是在於他們有經驗」,所以常引述懇切期許新聞工作者千萬不可自滿,唯有不斷自我充實,虛心求教,精益求精,才能成為一名出色稱職的記者。 回顧劉毅夫的一生,曾經在大陸當過縣長,也在抗戰期間擔任過部隊指揮官,最後卻選擇新聞工作,作為終身不悔的志業,他對新聞工作的熱誠貢獻,他對新聞道德的高度堅持,他對愛國情操的堅定不移,一直備受新聞界尊崇,他被譽為近代新聞史上的奇蹟與傳奇人物,他的精神與我們長存,將會永遠是我們效法的典範,永遠受到我們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