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半山專欄】聲譽值得為之奮鬥嗎?

軟弱的名聲會招致攻擊性嗎?許多分析家認為,俄羅斯總統普丁在推斷美國和北約其他國家缺乏決心後決定在 2022 年入侵烏克蘭。針對克里姆林宮 2014 年吞併克里米亞以及 2018 年在英國毒害一名前俄羅斯間諜,西方僅對克里姆林宮實施了較弱的製裁。隨後美國於 2021 年從阿富汗撤軍,這次混亂的撤離似乎顯示華盛頓缺乏承諾。凱倫‧亞裡-米洛 Keren Yarhi-Milo發表在最新一期《地緣政治》(The Geopolitics) 的<可信度陷阱:聲譽值得為之奮鬥嗎?>( The Credibility Trap:Is Reputation Worth Fighting For?)
美國的信譽似乎不斷受到質疑
俄羅斯入侵當天,美國總統拜登宣稱普丁發動攻擊是為了「測試西方的決心」。現在,許多人認為,美國必須付出巨大代價——向烏克蘭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軍事援助,並冒著核升級的風險——部分是為了向普丁證明它的決心。但華盛頓表演的觀眾遠遠超出了普丁的範圍。在世界各地,美國的信譽似乎不斷受到質疑,美國的對手挑戰美國的霸權,而其盟友則擔心華盛頓是否會提供援助。川普再次當選總統以及採取更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的可能性只會增加這些盟友的擔憂。在中東,去年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恐怖攻擊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一再蔑視華盛頓要求其克制對以色列發動攻擊的要求,而伊朗代理人卻在明目張膽地攻擊美國目標。在南半球國家,美國正努力說服各國在民主國家與獨裁國家之間新出現的鬥爭中站在自己這邊。 「似乎沒有人害怕我們,」前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茲在二月接受《外交事務》採訪時感嘆道。
許多分析家認為,這些事態發展都是美國的錯——美國已經失去了曾經無可爭議的實力和決心聲譽。恢復這項聲譽取決於美國願意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以色列和烏克蘭等朋友。世界其他國家正在密切關注,這種觀點認為,如果華盛頓態度軟弱,對手就會更加大膽,盟友也會被拋棄。例如,中國可能會推斷它可以入侵台灣而不會造成嚴重後果。
新一波的研究對可信度產生了新的見解
領導人長期以來一直沉迷於可信度,即一個國家兌現諾言的可能性,尤其是威脅使用武力的可能性。為了保護自己的信譽,華盛頓甚至在北韓、越南和伊拉克發動了戰爭。然而,在這種「可信度很重要」的共識背後,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它是如何建立的、它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了國家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在不引發升級或在不必要的戰爭的情況下維持或恢復這種關係。
在過去的十年裡,新一波的研究對可信度產生了新的見解,特別是關於如何創造決心的聲譽。最新的想法表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保持決心的聲譽對於威懾對手和安撫盟友非常重要。但這也表明,領導人對其國家信譽的影響力遠沒有他們所希望的那麼大。畢竟,可信度是情人眼裡出西施。這取決於對手複雜的心理計算。聲譽是關於信念的信念,這使得它們幾乎無法控制。這對美國的影響應該讓政策制定者三思:其重建信譽的努力代價高昂,很容易被誤讀,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保持決心的聲譽對美國的治國之術變得更加重要
1938 年法西斯義大利、納粹德國、法國和英國簽署慕尼黑協議後,「可信度」一詞進入了國際關係詞彙,指的是安撫希特勒的領導人所缺乏的東西。決心──一個國家在危機中堅定立場的意願──只是可信度的一個組成部分;物質能力和感知利益也很重要。但隨著冷戰的到來,保持決心的聲譽對美國的治國之術變得更加重要。考慮到美國當時對保衛遙遠盟友的新承諾、相互競爭的權力集團之間的全球鬥爭以及核衝突的生存風險,托馬斯·謝林等理論家認為,信譽是威懾和戰勝對手的關鍵因素之一。蘇聯。 「面子是少數值得爭奪的東西之一,」他在 1966 年寫道。
謝林的開創性工作塑造了許多冷戰時期美國總統的理性主義思維,他強調,一個國家對任何特定危機的反應都將在未來的危機中發揮重要作用,甚至是非常不同類型的危機,因為對手會假設該國家會採取行動相似地。這個假設表明,威懾取決於向對手發送明確的訊息並遵守先前的承諾。它也推動了美國在冷戰期間的遏制政策,導致對印度支那等外圍地區的關注。儘管美國在越南幾乎沒有直接利益,但約翰·F·甘迺迪總統和林登·約翰遜總統感到美國決心的聲譽正在受到考驗,因此他們逐漸捲入了一場保衛南越免受共產主義北方侵害的戰爭。
聲譽可能不值得為之奮鬥?
冷戰結束後,第二波學者質疑一個國家的決心聲譽是否重要。由於大多數國際關係困境都包含新的考慮因素和獨特的利害關係,達理爾·普萊斯認為,在預測一個國家未來的行動時,分析其利益和能力的「當前計算」遠比審視其過去的行為有用。喬納森·默瑟認為,決心的聲譽很難建立。此外,它們是主觀的:領導人更有可能相信他們的對手是堅決的,而他們的盟友是意志薄弱的。
這種冷戰後的學派認為,由於國家主觀地判斷其他國家的聲譽,而聲譽似乎並不能預測當前的行為,因此聲譽可能不值得為之奮鬥。在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進行長期戰爭的過程中,這種觀點在美國決策者中變得越來越有影響力,因為有些人開始質疑華盛頓是否主要是為了聲譽而堅持到底,以及它是否真的透過努力獲得了任何好處。 2013 年巴沙爾·阿薩德政權使用化學武器後,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 (Barack Obama)為自己不攻擊敘利亞的決定進行了辯護,這跨越了他自己設定的紅線,他在2016 年表示,“向某人投擲炸彈是為了證明你願意投擲炸彈”對某人使用武力幾乎是最糟糕的理由。
反覆展示決心可能會變得死記硬背,失去力量
在過去的十年中,新一代學者採用了新的統計方法、對新解​​密的政府記錄的文本分析以及基於調查的實驗,對聲譽如何影響國際關係進行了更細緻的研究,在認為信譽是外交事務中最重要和最終目的的人以及認為這並不重要的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越來越清楚的是,如果一個國家享有決心的聲譽,確實會改變對手的行為。例如, 2015 年的研究中發現,在危機中退縮的國家在下一年面臨挑戰的可能性是堅定立場國家的兩倍多。
然而,表達決心可能比看起來更困難。隨著時間的推移,反覆展示決心可能會變得死記硬背,失去力量,甚至適得其反。美國發動越戰的部分原因是為了表明其遏制共產主義的決心。但戰爭讓後來的總統對華盛頓陷入廣泛的衝突保持警惕,這可能削弱了這種決心,並使未來干預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這種厭惡被稱為「越南綜合症」。
範傑克森的研究也表明,由於一個國家的承諾是多方面的,因此努力證明一種形式的決心可能會削弱其他形式的聲譽。例如,北韓在與美國的危機過程中頻繁發出威脅,幫助其建立了決心堅定的聲譽。但當它未能貫徹實時,同樣的威脅又給它帶來了前後矛盾和不誠實的名聲。為了表現出強硬態度,北韓證明了它的反覆無常。
發出決心可能比看起來更困難。
然而,新一波研究發現最大的弔詭是,一個國家的聲譽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聲譽取決於評估者。我自己的研究發現,領導者表現出選擇性關注,給予對他們來說突出的訊息(例如他們對同事的個人印象)比其他可能同等或更相關的指標具有更大的權重。在 2022 年的一項類似研究中,唐‧卡斯勒 (Don Casler) 也發現,政策制定者根據經驗和角色對可信度的判斷有所不同。例如,情報和軍事官員傾向於關註一個國家目前的能力,而外交官則更關注其領導人行為的一致性(或缺乏一致性)。
信仰也很重要。最近關於可信度的學術研究表明,一個行為者對另一個行為者的評估深受非理性力量的影響,例如確認偏見、動機推理和意識形態傾向。例如,約書亞·科澤(Joshua Kertzer)、喬納森·倫森(Jonathan Renshon) 和我在2018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鷹派政策制定者認為公共威脅不如鴿派政策制定者可信,並且更傾向於將軍事動員等行動視為決心的可信訊號。 Kertzer、Brian Rathbun 和 Nina Srinivasan Rathbun 進行的一項類似研究發現,鷹派比鴿派更有可能認為對手遵守協議的承諾缺乏可信度,這表明現有的信念會影響評估。正如前國務卿邁克·蓬佩奧在川普準備退出奧巴馬核協議時談到伊朗人時所說的那樣,「我們知道他們在作弊……我們只是沒有看到它。
觀察者不僅僅根據領導者的行為來判斷決心
或者考慮美國 2021 年從阿富汗撤軍。但那些更關心其承諾和行動的一致性(維持所謂的強大「訊號聲譽」)的人會說,撤回表明了很高的​​可信度。畢竟,拜登兌現了將美軍撤出阿富汗的競選承諾,這表明他信守諾言。
更複雜的是,觀察者不僅僅根據領導者的行為來判斷決心;而是根據領導者的行為來判斷決心。他們也根據領導者對其行為的看法來判斷。 1969年,北韓擊落一架美國偵察機,造成31名美國人死亡後,美國選擇不報復。美國國務卿威廉·羅傑斯試圖將這種不回應視為美國實力的標誌:「弱者可能會魯莽。強者必須更加克制。如果觀察家認為羅傑斯言出必行,那麼不進行報復的決定可能會提升美國決心的聲譽。但如果觀察家認為羅傑斯試圖用強有力的言辭來掩蓋弱點,或者美國選擇不採取報復純粹是為了發出有關其聲譽的信號,那麼他們可能會完全忽視這一聲明。這就是學者羅伯特·傑維斯所說的「聲譽悖論」。最終,人們如何計算某人的意圖反映了他們自己的偏見。
訊號還是噪音?
關於可信度的爭論,或者更具體地說,關於決心的聲譽的爭論,現在在中東最近爆發的暴力事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這場衝突的一種解讀表明,由於伊拉克戰爭失敗、未能遵守與敘利亞的紅線以及倉促從阿富汗撤軍,美國在該地區的信譽下降直接導致了信譽赤字,助長了伊朗及其代理人,包括哈馬斯的膽量。相反的理論認為,伊朗及其代理人高度評價美國的信譽,並希望如果他們攻擊美國的盟友,華盛頓將被迫做出回應,並被拖入一場代價高昂的戰爭。
這些敘述可能有真實的成分。但他們對美國對手的特質做出了幾乎不可能了解的假設,例如伊朗或哈馬斯領導人的哪些點與他們對美國決心的評估有關。 2006年以色列在與真主黨的戰爭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後,黎巴嫩民兵領導人哈桑·納斯魯拉承認,如果他知道以色列會以如此大的武力回應,他絕不會綁架兩名以色列士兵,他們的被捕引發了戰爭。哈馬斯或伊朗領導人不太可能發表類似的聲明,即使他們這樣做,也可能無法準確反映出美國的信譽赤字是否被納入他們的考慮中。即使這些領導人明確而公開地宣稱他們對美國決心的看法如何影響他們的決策,這樣的聲明可能只是表演性的。政策制定者在得出以下結論時必須非常謹慎:首先,他們了解對手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家;其次,這種看法顯然會激發某種行動。
分析家很容易誇大華盛頓影響世界事件的能力
事實上,哈馬斯10月7日的攻擊可能與華盛頓的聲譽無關。這可以簡單地解釋為以色列威懾失敗歸因於以色列與沙烏地阿拉伯正常化協議的前景以及以色列國內政治動盪等當地因素。同樣,普丁入侵烏克蘭的決定可能與他的心理有很大關係——他的狂妄自大,他渴望恢復俄羅斯失去的輝煌。透過將如此多的全球混亂歸咎於美國的信譽差距,分析家很容易誇大華盛頓影響世界事件的能力。
美國的信譽赤字也常被用來解釋中國日益好戰的原因。一個普遍的觀點是,美國未能支持烏克蘭將向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發出訊號,表明美國支持較小盟友的承諾正在從根本上軟化,使中國更有可能入侵台灣。但只有習近平完全知道烏克蘭戰爭在他的算盤中佔了多大的比重。正如傑維斯所指出的,行動並不總是能說明問題。
美國領導人必須避免陷入對信譽的焦慮之中
美國領導人必須避免陷入對信譽的焦慮之中。最終,美國如何評估自己的決心聲譽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觀察者——它的對手和盟友——如何評價它,這對美國來說很難控制。目前對解決美國信譽赤字的執著可能不僅徒勞無功,而且還會產生負面影響。它還帶有很大的風險。如果美國人達成共識,認為信用危機是世界混亂的罪魁禍首,他們很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他們的對手將更願意挑戰美國的利益,這會導緻美國政策更加強硬,發出的信號代價也會更高。反過來,這種訊號可能引發不必要的危機、軍備競賽,甚至戰爭。
當然,華盛頓必須使其威脅盡可能可信,安撫其盟友,並表明以色列、台灣和烏克蘭等有爭議的地區是至關重要的。但國家和領導人建立信譽的選擇比一些政策制定者所認識到的要廣泛:公共方法、私人方法以及兩者的結合。發送軍事援助或移動航空母艦可以表明決心。採取措施避免損害美國的信譽也是可以的,例如不公開宣布美國「重返」某個地區的意圖,或公開劃定美國不願執行的紅線。總的來說,那些認為美國面臨信譽赤字的人往往過度強調該國過去的行為。過去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華盛頓現在發出的信號的可信度。
美國決策者有時也會過度全球化可信度,假設世界上每個國家都以同樣的方式看待美國的行為,並從美國的外交政策中獲取單一訊息,即使是美國在完全不同的地區實施的政策。事實上,其他國家對美國的看法有很大差異,這取決於各國的當地情況和領導人的心態。政策制定者必須仔細分析美國不同對手的心理——否則,即使代價高昂的訊號也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沒有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方法來發出決心或維持威懾。
當總統表現出解決國內危機的決心時可在國際上建立聲譽
對手甚至可能不太關注美國在海外的所作所為。他們可能會更密切地關注其國內政治。與美國在海外採取或未採取的任何行動相比,美國的政治兩極化最有可能促使普丁考驗華盛頓保衛基輔的決心。最近的研究表明,當總統表現出解決國內危機的決心時,他們可以在國際上建立聲譽。蘇聯領導人對羅納德·雷根總統決心的看法得到了一項國內行動的支持——他因1981 年罷工而解雇了空中交通管制員。寫道,甘迺迪尋求透過談判解決問題的決心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令他印象深刻的不是總統對莫斯科的態度,而是他願意否決自己的軍事領導人的建議,以避免災難。
決心的聲譽是領導人或國家最難控制的事情之一。對美國對手的任何評估,如果不仔細檢查他們的心理——他們對美國得出結論的不同方式——注定是不充分的。最終,為了重新獲得海外信譽,美國可能首先需要解決一項更複雜的任務:恢復國內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