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臺劇能做到什麼程度?知名編劇大推《聽海湧》!

臺灣首部二戰懸疑劇集《聽海湧》上週六 (8/17) 一開播,迅速引起巨大迴響!公視+在開播前決定開放全球觀看,當晚有來自臺灣、日本、美國、新加坡、德國、泰國、柬埔寨7國粉絲湧入平台追看。

▲吳翰林 (左) 在南洋擔任戰俘監視員時,經常想起在高雄海邊的家鄉和女友櫻子、哥哥黃冠智的美好回憶。
吳翰林 (左) 在南洋擔任戰俘監視員時,經常想起在高雄海邊的家鄉和女友櫻子、哥哥黃冠智的美好回憶。

《聽海湧》首播兩集,全台觀眾總觸及人數達40.39萬人。許多網友看完後分享激動心情:「臺劇至此高度已超過101大樓」、「臺灣人必看的劇集」,大讚無論演員、劇情、節奏和各種技術層面都是上乘之作,甚至有許多人預言該劇將橫掃明年金鐘獎。

就連近期高話題度國片《鬼才之道》編劇「乃賴」蔡坤霖,也在社群以長文分析劇本的精良安排及在螢幕上的戲劇張力,並表示若有人問現在臺劇能做到什麼程度,他會回答:「打開《聽海湧》。」

▲黃冠智 (中) 演技爆發,觀眾皆對這場他與領事、指揮官對峙的戲碼印象深刻。
▲黃冠智 (中) 演技爆發,觀眾皆對這場他與領事、指揮官對峙的戲碼印象深刻。

《聽海湧》播出兩集就被盤點有「三大哭點」,其中一場臺籍戰俘監視員黃冠智與中華民國領事施名帥、日本指揮官塚原大助三方對峙的戲碼,讓觀眾們直呼精采。黃冠智表示,自己拿到劇本後,就認定該場戲就是角色新海輝的核心場次。

他在播出後也寫下角色當下心境:「只有這樣才能生存、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他透過語氣和神情的變化,展現強大演技。許多人在看完該場戲後立刻落淚,認為黃冠智在該場戲以通譯的角色被夾在塚原大助和施名帥之間,簡直就是現代臺灣人面對的困境!

▲黃冠智透過表情和聲音呈現角色困境,觀眾認為其遭遇激似「臺灣人現況困境」。
▲黃冠智透過表情和聲音呈現角色困境,觀眾認為其遭遇激似「臺灣人現況困境」。

第二大哭點是吳翰林飾演的新海志遠被國際法庭控訴犯下溝渠屠殺案,只能待在監牢裡被迫接受他人安排的命運,觀眾表示:「他每一幕靜靜的眼神都逼人流淚。」

當劇情演到吳翰林與初戀櫻子 (Runa飾演) 在海蝕洞告別並約定再見的情節時,雖然畫面極致唯美,對比吳翰林在戰後身陷囹圄的遭遇,再度讓許多網友淚眼婆娑。吳翰林回想這場深情告別「海岸吻」,當天環境充滿挑戰,「天氣微冷且海浪很大,Runa一開始顯得有些緊張,但開拍後互遞暖暖包、毛巾,我們彼此也都漸入佳境。」

▲吳翰林和Runa的海邊告別戲深情唯美,成為許多觀眾的哭點。
▲吳翰林和Runa的海邊告別戲深情唯美,成為許多觀眾的哭點。

第三大哭點是《聽海湧》片尾的吟唱,導演孫介珩特地邀請金曲歌手巴奈吟唱《望你早歸》,導演表示這首歌傳達了戰後臺灣人盼望歸人的心。在錄音時,他原本要巴奈想像著海邊、以輕哼的方式來表達,但遇到困難,巴奈要求以自己的方式完成錄音,為被困住的人們帶來回家的希望。

當導演看了《巴奈回家》這本書後,恍然大悟對於巴奈「回家」的深層意義,了解巴奈經歷的觀眾也都在片尾飆淚。不少網友觀後在社群分享家族長輩跟隨日軍前往南洋參戰的故事,讓許多人更想了解這段過去未曾被重視的歷史。

▲吳翰林的眼神從原本溫柔如水,逐漸轉變為絕望失落,讓人深刻感受到角色處境。
▲吳翰林的眼神從原本溫柔如水,逐漸轉變為絕望失落,讓人深刻感受到角色處境。

《聽海湧》描繪昭和17年 (1942),日本從殖民地臺灣大量徵召臺籍青年前往北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這些臺籍戰俘監視員捲入了一場冷血屠殺,被盟軍檢察官指控犯下「虐待戰俘」的罪行。有些人因此再也沒有機會回到臺灣,有些人回來了,卻不再開口提起島上發生的事。

全劇共五集,公視出品,拍攝場景散布在高雄、臺東及屏東等地,並實地前往馬來西亞北婆羅洲取景,該劇每週六晚上9點在公視頻道、Hami Video電視館播出,晚上10點公視+、MOD與Hami Video影劇館+上架。另外,《聽海湧》系列講座已經開跑,導演孫介珩和製作人林佳儒揭秘為拍攝該劇所製作的「《聽海湧》武功秘笈」,並分享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講座場次請上《聽海湧》官方社群查詢。

(文圖提供/公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