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研究指家族企業交接期創造低買機遇 助投資者提高長期回報

瑞銀全球研究與證據實驗室21日發布《亞洲傳承:1兆美元家族企業交接將如何影響市場?》之研究報告,該報告透過獨創指數深入分析了企業傳承對亞洲家族企業股價表現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家族企業的收益和盈利增長水平通常與非家族企業相似,但其盈利能力表現較優秀,長期平均投資資本回報率(ROIC)比非家族企業高出212個基點,反映家族企業更著重長期創造價值,未來5年市值超過1兆美元的亞洲家族企業將進入交接期。

此外,過去20年亞洲家族500指數的年股價回報率也比非家族企業高出96個基點。瑞銀投資銀行亞太區股票策略師Karen Hizon表示:「我們估計48%的亞洲家族企業將在未來5年內經歷 代際交接,而這些家族佔了MSCI亞洲(日本除外)指數中超過1兆美元的自由流通市值和 18%的指數權重。」

Karen Hizon提到,對投資者來說,家族企業的出色回報表現相當具吸引力,但他們也擔心交接期出現的領導層變化將為股價帶來負面影響。瑞銀希望透過本研究報告的全面分析幫助投資者了解股票在交接期前後的表現,把握亞洲這股趨勢所帶來的投資機遇。

報告指出,印度和中國在家族企業中占主導地位,分別佔總市值的41%和19%。緊隨其後的是韓國(13%)和香港(9%)。大多數企業成立了40~50年,韓國、印度和菲律賓擁有歷史最悠久的家族企業,而中國的家族企業則平均上最為年輕。每代通常定義為20~25 年,這意味著亞洲的家族企業大多處於第二代,而中國是唯一一個仍由第一代或創始一代掌管企業的市場。共72%的企業正處於創始或第二代時期,而傳承交接將是最重要的規劃之一。

研究亦挑選了170家來自亞洲7個市場的最傑出和大型的家族企業集團,並針對過去20年內的交接期進行研究以了解其對企業股價和盈利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家族企業在交接後首兩年通常股價表現不佳,但股價在第三年後反彈,顯示投資者的擔憂得到緩解。在此「交接底」時期買入有望提高投資者的長期回報。

報告亦比較了傳承予家族成員或增加非家族管理人員的情況,結果確定交接至家族成員時股價波動相對更大,而涉及非家族管理層時股價受影響幅度較小。

報告還發現創始一代的交接期所衍生的股價波動最大,原因是創始人離開企業可能引起投資者憂慮。儘管如此,這些企業通常仍處於其生命周期的相對早期階段,也是企業增長更強勁的時期。第四代或之後世代的企業交接期通常比起前幾代在股價方面表現不佳,並且更遲出現回升,原因是企業普遍面對轉型相關問題,令投資者憂慮公司未來發展方向。

在盈利能力方面,報告結果顯示交接前後ROIC平均而言相對穩定。儘管一些較為困難的交接情況可能導致企業喪失領先地位的和盈利能力下跌,但大致而言,亞洲家族企業的交接和ROIC趨勢之間並沒有明確的聯繫。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長榮vs.長榮航好糾結 該搶機票賣船票?分析師看1指標喊別急:還有戲
ETF內扣越少越賺!誰跟債券費用率一樣便宜?達人:我只買這3檔超划算
反擊美國卡脖子 大陸晶片巨頭聯合出手!日媒爆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