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力最大殺手—「年齡」婦產科醫師教戰把握黃金期
台灣的新生兒人數已連續3年負成長,甚至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晚婚、晚育已成趨勢,面臨少子化引發的衝擊,在育兒這塊,政府大力推行「0-6歲,國家一起養」,提供各種生育、教育補助政策,為父母打造友善生育環境,期望帶動「催生,樂養」的效應。
台灣的小孩為什麼這麼難生?
「晚婚、晚生是開發國家必然會面臨的問題。」林口長庚婦產科黃泓淵醫師表示,由於社會經濟成長、生活品質的提升,現代人完成學業、踏入職場到走入婚姻,相較過去拉長了不少時間,因此孕育下一代的時間點也往後。
以內政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國人的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32.6歲,女性30.7歲,相較10年前約晚了1歲;女性生育第1胎的平均年齡為31.43歲,較10年前增加1.32歲,其中生育年齡為35歲以上達32.4%,較十年前提高13.4.%(2012年為龍年)。黃泓淵醫師表示:「不只台灣,日本和韓國都碰到類似的狀況。」也難怪許多國家積極把「催婚、催生」視為國安議題。
晚婚、晚育成了不可逆的社會常態,高齡夫妻想孕育下一代,除了面對年齡的挑戰,碰到受孕障礙的機率也較高,甚至進一步需進行人工生殖的治療。黃泓淵醫師分享,從國民健康署每年監測「台灣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報告」的結果來看,2008年約8-9千對夫妻,接受人工生殖治療,在2022年公布的數據(此為2020年的結果),將近有4萬對的夫妻接受人工生殖技術的治療,和2008年相比人數暴增5倍。
從人工生殖受術者的年齡來看,也是逐年增長的趨勢,109年受術者的平均年齡為37.8歲(107年為37.3歲、108年為37.5歲),其中35歲到39歲之間占最多數。黃泓淵醫師提到:「台灣人工生殖技術持續進步,但從數據上來看,懷孕率跟活產率卻下降,主要是受術夫妻年齡的增長影響。」從此結果分析,也不難看出現在的生育力和以往相比,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隨著社會高度的發展,雙薪家庭普遍,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步調緊湊,有些夫妻連同房機會都很少,靠著監測「排卵」按表操課,搞到最後身心疲累。面對懷孕一事,黃泓淵醫師表示:「年齡本身的確是相當大的壓力。」
夫妻雙方要把握生育黃金期
黃泓淵醫師呼籲,想懷孕的夫妻需把握年齡的變化,特別是女性。「女性一個月只精挑細選一顆卵去受孕,但男性隨時可製造精蟲和射精。」「卵的數目在出生時就決定了,大約是100萬顆,出生開始慢慢消失,進入青春期約剩下約30萬,直到庫存量耗盡不排卵,就會進入更年期,而女性一生約90%的卵泡不會進入排卵,排卵約占10%而已。」
現實面來看,女性年齡越增長,卵的品質受到影響,在37歲以後尤其明顯,受孕率下降,懷孕的風險也會增加,所以母胎懷孕的安全也須列入考量。針對高齡的婦女(34歲以上)懷孕,黃泓淵醫師也建議16周前後需做產前診斷,像是「羊膜穿刺」檢測寶寶的染色體有無異常。
一般來說,女生的生育力受年齡的影響甚於男性,但對男性影響也不容小覷,從國民健康署的資料來看,男性最佳生育力建議在40歲以前,年紀大會造成精子數量減少、活動力下降與精蟲DNA變異等問題。除了把握黃金時期,不菸不酒不熬夜,作息正常同樣重要,黃泓淵醫師也補充,就過去看診經驗,「體重過重」也是影響男性精蟲的活動力和數量常見因素之一,所以保持適當運動、良好的生活型態,是維持生育力的要素之一。
關於備孕的都市傳說?
不少夫妻備孕過程,多少都聽過身邊朋友或長輩分享的「都市傳說」,像是「行房後採取特定姿勢可以幫助受孕?在排卵當天行房才能懷孕?」,甚至如果另一半是獨子,因傳宗接代的觀念,有些長輩會要求媳婦「多吃鹼性食物,才能包生男?」,不論是好意或經驗,這些迷思都成了生子壓力的枷鎖。
決定懷孕前,夫妻普遍會調整生活作息,為適合孕育胎兒的環境做準備。有不少文章分享想懷男(女)孩,女性應多吃鹼(酸)性食物?或是男女體質偏酸較難受孕?通常遇到病人提出這樣的疑問,黃醫師笑著說:「會從學理基礎和夫妻們簡單說明」。
像是網路上流傳的「同房的姿勢會影響受孕?」黃泓淵醫師解釋:「當精液進入陰道後,是先黏著在子宮頸,經過約30分鐘液化後,活動精蟲才會往上游,所以採取哪種姿勢都不會改變受孕率。」性行為結束後平躺、抬腳、甚至倒立,其實意義也都不大。
「排卵當天行房才能懷孕?」不少女性在排卵期緊盯著體溫,或每小時使用排卵試紙測試,無形中造成不小的心裡壓力。黃泓淵醫師比喻:「卵泡的成熟過程像葡萄的生成,小葡萄的酸味需透過時間醞釀,才能長成甜美的葡萄。」初始的卵泡慢慢至成熟的卵泡,經過賀爾蒙的刺激,通常成熟的卵泡在一、兩天內會排卵,因此建議備孕的夫妻在排卵期間,至少有一次的同房,但想提高受孕的機率,建議一星期約二至三次規則的同房,才有較高的機會。
每次診間遇到病人陳述「老公是獨子,有傳宗接代壓力」的夫妻,黃泓淵醫師總會開玩笑說:「其實獨子是婆婆的問題,她多生幾個就不是獨子了。」至於決定胎兒的性別,來自人類的性染色體,人類有23對共46條的染色體,其中22對體染色體,男女沒有差別,剩下一對的性染色體,女生配備兩條一樣的X染色體,男生則是X及Y染色體各一條。
黃泓淵醫師表示:「當卵和22+X的精子結合會生下女生,和22+Y的精子結合就會生下男生。」由此可知Y染色體是決定性別的關鍵,所以婆婆們不要再把生男的壓力加注在媳婦身上了,因為決定性別是男性精子中的Y染色體(就是你兒子啦!)。
另外,男性產生的精子有22+X或22+Y兩種,產生的機率各半,而女性產生的卵只有22+X一種,所以每一胎生男或生女的機率理應各半,由此來看體質的酸鹼根本不影響性別。
隨著時代的進步,「傳宗接代」這樣傳統的觀念有逐漸淡化,大家不要再相信沒有科學的根據,造成自己(或他人)無謂的困擾。
懷孕前該做的檢查有哪些?
黃泓淵醫師表示,生殖是與生俱來的功能,他認為最好的備孕方式:正常飲食、規則運動、正常生活,雖然聽起來是老生常談,但也是希望備孕夫妻能盡量保持平常心。
準備懷孕的夫妻,可從基礎的「婚前健康檢查」開始,初步了解家族病史、遺傳疾病以及生育能力方面的狀況,部分縣市也有相關補助,不過需特別注意的是,多數補助資格為「婚後孕前」,雙方必須完成結婚登記,才能享有該縣市的福利。
普遍來說,35歲以下的夫妻有規律性生活且無避孕超過一年、或是35歲以上超過半年仍未懷孕,才會建議做進一步的檢查是否有不孕的可能性。黃泓淵醫師表示:女性可檢查的部分像是,「子宮輸卵管攝影」確認輸卵管是否暢通,「婦科的影像檢查」確認子宮有沒有異常,另外還有卵巢結構、生殖內分泌系統和感染等項目。男性的檢查則相對簡單,包括精液的分析、生殖內分泌抽血的檢測等,費用幾百元到千元都有,依照每家醫院收費不同。
另外,越來越多文章呼籲女性提早檢測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幫助了解自己的卵巢年齡。這項數值顯示女性卵巢卵泡的庫存量,一般來說介於2-5之間,隨年紀、卵巢功能退化逐漸下降,備孕女性如發現自己的AMH數值比同齡女性低,通常會擔心不孕而陷入焦慮。
「AMH值不等同於女性的生殖功能,這是兩回事。」黃泓淵醫師解釋:「AMH代表的是卵存量的偵測 ≠ 卵的質偵測,所以一般女生不需特別將其納入必要的檢查項目。」舉例來說「AMH值=1」的30歲女性,和「AMH值=1」的40歲女性相比,30歲女性的卵庫存量雖和40歲女性相等,但30歲女性的卵品質好,卵數量雖少還是有機會懷孕;反之40歲女性的卵品質因年齡較差,懷孕率多少會受到影響,影響卵的品質最大的因素仍是取決於年紀。
黃泓淵醫師也表示:「想懷孕如驗出AMH相對低時,數值顯示出的最大的意義在於:需更積極備孕。」因卵巢年齡跑在實際年齡之前,相對懷孕的年限也受到影響。
凍精、凍卵會是另一個選擇嗎?
因現代人晚婚、晚生的趨勢,針對未婚或已婚的年輕夫妻,部分醫師建議「提早為自己規劃生育藍圖」,有不少「凍卵」、「凍精」的相關報導。黃泓淵醫師:「凍精、凍卵的確是保存生殖能力,目前最有效的一個方法。」黃泓淵醫師也進一步解釋,「凍卵(精)主要分兩部分,包含醫學凍卵(精)、自主凍卵(精),主要還是應用在醫學上。」
近年來癌症有年輕化的趨勢,像女性乳癌、男性睪丸癌,癌症治療常需使用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等,會傷及生殖細胞,影響未來生殖的能力。「醫學凍卵」就是在治療前將病人們的精、卵或受精卵做冷凍保存,當病人們癌症治療恢復健康後,婚後想孕育下一代,就不用擔心精卵品質受損的問題。
黃泓淵醫師提到男性「自主凍精」的比例偏少,因男性過了50歲以後還是可製造精蟲,通常會「凍精」多是為未來進行人工生殖治療,無法臨時取精而準備。而有意「凍卵」的女性,後續如有生育的計畫,卵需經由「試管嬰兒」的流程,受精成胚胎再植回母體,黃泓淵醫師說明:「台灣因《人工生殖法》規範,上述的過程,需有「婚姻關係」且其子宮能孕育生產胎兒者,才可進行相關流程。」(換句話說就是未婚者不適用)也因有其限制,「台灣自主凍卵再解凍的比例低於10%。」
根據台灣《人工生殖法》,「凍精」、「凍卵」並無規定保存期限,也沒有年齡的限制,不過太早或太晚進行效益都不高,太早進行自主凍卵(精)可能用到的機會低,太晚進行則是年齡會影響卵(精)的品質。
黃泓淵醫師也分享,其他國家的凍卵政策。和台灣臨近的國家「日本」,也因晚婚晚育的趨勢,2017年開放凍卵,其年齡限制是40歲以下;中東國家「以色列」因歷史爭戰因素,為保存國家的生育力,政策考量更全面,符合年紀30-41歲的女性,可補助冰存20顆卵子。
自然懷孕不成功的下一步?
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平均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有不孕的困擾,如前面資料提到,109年接受人工生殖療程的夫妻,已來到了4萬對左右,因應相關的需求,政府這幾年也擴大不孕症的補助資格。
從國民健康署公布109年「台灣人工生殖」的結果來看,不孕的原因以多種因素所占比例32.2%為最高,卵巢因素31.8%占第二,單純男性因素9.6%居第三位。其中男性不孕原因包含性腺刺激素缺乏、睪丸功能衰退、輸送精子管道阻塞及性功能障礙等。
「不孕不等於絕育!」黃泓淵醫師提到,37歲以下的夫妻積極備孕超過一年,或37歲以上備孕超過半年卻遲遲沒消息,可能要考慮不孕之受孕障礙,建議做進一步的檢查,確認不孕的原因。如果經由專業的醫生判斷,女性像「卵管阻塞」、卵巢因素,男性「沒有足夠活動力的精蟲」或性功能障礙等身理狀況,或因高齡年紀種種因素導致自然受孕機率低,夫妻雙方再考慮是否要進入人工生殖的療程。
進行人工生殖的療程費用不低(試管嬰兒約落在15-20萬)對想懷孕的夫妻來說,除了身心的壓力,更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因此,政府在2021年開始擴大補助對象,一般夫妻進行人工生殖療程,可申請相關補助,首次補助最高可申請10萬元。
不過要留意的是:人工生殖補助僅限「試管嬰兒」的申請,單位需以「國民健康署人工生殖」機構許可通過的名單為主。政府擴大補助後,黃泓淵醫師:「對鼓勵生育來說是有效的政策,不只台灣,日本、韓國也更早積極的推動,甚至歐洲國家在符合規定內,採全額補助。」
以台灣的人工生殖成功率來看,35歲以下有47%成功受孕率,40歲則變成20%,明顯看得出來人工生殖的成功率,也和年齡有緊密的關係,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流產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年齡大於40歲的平均自然流產率為32%。
綜合上述來說,不論是備孕或面對不孕,夫妻雙方把握「生育的年齡黃金期」最重要,避免有過多的迷思,像是外表健康不等於生殖系統健康,或求助偏方不尋求專業醫生協助,影響了最佳的求子時機,夫妻倆一致的積極態度面對,才能獲得好「孕」氣。
黃泓淵醫師簡介:
現職
林口長庚婦產部副部主任
長庚醫院林口總院生殖內分泌科教授級主治醫師
長庚大學婦產科教授
撰稿記者:陳文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