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言堂/公民參與 科學更強大
專題組/溫鈺萍、施岑諺 基隆報導
一群基隆熱血在地人,觀測基隆和平島潮間帶的「瘤珠螺」,在瘤珠螺身上做記號,觀測生態變化,這項計畫吸引許多「素人」加入,這些人正是所謂的「公民科學家」,幫忙記錄或回報資訊,透過團結力量大,協助完成許多調查。
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江俊億對這片海洋有長期的觀察。 (圖/民視異言堂)
「我們小時候都會聽到海邊有阿嬤或海女在撿瘤珠螺,撿回去後就用醬油和蒜頭和辣椒去醃來吃。」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江俊億對這片海洋有長期的觀察,小時候在潮間帶常見的瘤珠螺消失許久,2018年和平島公園針對潮間帶進行管制和禁捕後,生態有改變嗎?一項針對瘤珠螺的科學研究摸黑展開。晚上六點天色已黑,10多個人穿著反光背心,帶著手電筒進入和平島公園管制潮間帶,下水後,彎腰尋找夜行性生物「瘤珠螺」,團隊從2023年開始先抓了兩百多顆瘤珠螺,黏上彩色珠子,畫上編號,每隔兩個月追蹤一次,因此要找的是「有記號的老朋友」。公民科學家李盛傑說:「有成就感的部分就是看到螺不斷長大,表示環境是好的,其他生物也會跟著長大。」
將瘤珠螺黏上彩色珠子,畫上編號,每隔兩個月追蹤一次。(圖/民視異言堂)
參與人員絕大多數是「素人」,也就是「公民科學家」,透過業餘者和專業科學家共同合作,蒐集環境中的各種數據,人人都可以成為「公民科學家」,為生態盡一分心力。過往生態研究常被人力、物力、經費侷限,以和平島公園調查為例,潮間帶面積約五六千平方公尺,若沒有一、二十個人幫忙找螺,不可能完成調查,透過號召讓「公民參與」 ,資料持續累積,已有初步斬獲,海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江俊億發現:「其他地方瘤珠螺體型大概在2公分左右,和平島潮間帶的瘤珠螺約2到3公分最多,甚至3到4公分比例也很高,算是間接證明海洋保護區對牠們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台灣目前有136個公民科學計畫,從海洋到天空都有人關注,公民參與團結力量大,讓科學更強大。請點選YouTube影片收看完整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