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ChatGPT太聰明、學生更需要愛上學習

AI進步神速,人類該如何安身立命?在學校裡,我們又該教給孩子什麼?國內大學教授、國小老師都提出自身經驗,認為即便有ChatGPT,讓孩子用手拿紙筆從頭學繪畫;以及終生愛上學習,這些理念都不會消失。

上週,國內一群熱衷生成式AI、背景多元的人舉辦了「2023生成式AI年會」,有鑒於ChatGPT、Midjourney以及其他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簡稱GAI)的技術在近期迅速爆紅,這場年會,旨在挖掘更多生成式AI的用法與揮灑空間,並想像人類的未來。

在生成式AI接手那麼多任務以後,人類的核心價值,究竟會是什麼?

針對這個問題,生成式AI年會的發起人李慕約的回應是,人類有著做出選擇的能力。的確,ChatGPT在短短數個月中,就從比人類表現還要差勁、愚笨,進步到能夠給出聰明甚至有創意的回應,人們也開發出諸多使用方式,提高生產效率。

然而,面對ChatGPT的談話、Midjourney的創造,人類還是可以依照自己的判斷,告訴它「這不是我要的、我到底想要些什麼,」選擇與判斷背後,有著人類的品味、生活經驗,以及欲望。

翻譯交給ChatGPT、配圖外包Midjourney,人類仍有作選擇的能力

確實,有了生成式AI這樣強大的工具之後,生產的能力被稀釋了,例如翻譯可以交給ChatGPT、尋找配圖時可以外包給Midjourney,但同時間,做出好選擇的能力,也變得更加稀有。翻譯後仍要譯者校對、生成圖案後還要有設計師精修,大部分工作中也包含了大量與其他人溝通和協作的任務。

和李慕約的想法呼應,資料科學家尹相志談到用生成式AI輔助創作時說,機器或許有能力理解語意,但它沒有辦法替代人類,因為人類擁有表達想法的欲望,而機器沒有,「工具只會增強,而非替代。」他說。

儘管有著20年資料科學的深厚資歷,也介紹了許多活用ChatGPT於小說創作的技術,但尹相志仍舊認為,生成式AI是替人類服務。曾子軒攝
儘管有著20年資料科學的深厚資歷,也介紹了許多活用ChatGPT於小說創作的技術,但尹相志仍舊認為,生成式AI是替人類服務。曾子軒攝

實踐大學高捷:不會放棄用手拿紙筆繪畫

另外,ChatGPT爆紅後因代筆事件,第一個衝擊到教育現場。有了生成式AI之後,學生們還需要學習什麼?同時有著木下曰本動畫有限公司製片,以及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兼任講師身份,高捷表示,「我們還是不會放棄最開始的,用手拿起紙筆繪畫。」

他強調,有許多課程並不會在設計學院的教育現場消失。舉例來說,學校還是會教素描,這樣才能讓學生培養對於空間比例和肢體的覺知;也仍會教授藝術史,這能幫助學生下指令;而品味與美感的培養,更是不可或缺。

高捷分享,學生的確驚嘆於AI生成影像的功力,然而「大部分同學還是希望自己的技能、技術不是單純依靠AI生成,他們還是很在乎基本功。」

對高捷來說,人機之間不是互相取代,而是加速了工作流程,「這(生成式AI)不會讓更多人失業,而是讓更多有可能的事情發生在世界上。」

高捷介紹了自家團隊在工作中的不同流程之間,如何運用生成式AI工具,他強調工具加速了他的工作,也增加更多可能性。曾子軒攝
高捷介紹了自家團隊在工作中的不同流程之間,如何運用生成式AI工具,他強調工具加速了他的工作,也增加更多可能性。曾子軒攝

宜蘭中山國小林穎俊:AI來襲後,更需要讓孩子愛上學習

國小老師的感受情況又如何?

宜蘭中山國小資訊組長林穎俊提到,對老師來說,生成式AI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除了備課上輔助設計教案和出題外,還能近一步做到差異化教學、提高學生參與。同時,學生也能活用ChatGPT,請它擔任自己專屬的學習助理,也能扮演OpenAI官方建議的蘇格拉底角色,是一位永不失去耐心的老師。

對於「小朋友該學什麼」的問題,林穎俊反問,未來會有哪些重要的能力?他給出的答案是運算思維、批判性思考、學會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無論技術如何發展,「讓孩子愛上學習,會是一生的課題,」他如此作結。

AI替我們打工,人類工作者應該專注什麼任務?

人們總是不間斷地焦慮,擔心自己被取代,也害怕自己沒有價值。只是,這樣的焦慮是AI之前和AI以後,都會有的狀況。

酉是數據科技、分享生成式AI資源的ExplainThis共同創辦人王鵬傑的說法值得參考。當大家都有了ChatGPT,或者工程師們都會寫程式,那彼此之間有何差別?他拋出這個疑問。

對他來說,關鍵還是會在於開發者有沒有足夠的領域知識,還有開發出的產品品質與效能是否優良,以及最根本的,能否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或許,無論我們身處的產業是否直接受生成式AI影響,在工作中、在興趣間、在人生裡,應該抱持的心態,始終如同Coldplay在〈Something Just Like This〉裡所唱:「你想前往何方,又願意冒多大的險去闖蕩?(Where'd you wanna go?How much you wanna risk?)」

面對生成式AI的大浪,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生成式AI如何革創作者的命?可人機共創、小心造假
生成式AI攻占職場,將讓多語變「標配」?
與AI合作,是不被取代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