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垃圾量大增 減塑行動迫按暫停

根據7月底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流入海洋的塑膠垃圾量,在接下來20年間將增加三倍,也就是到2040年時,每年的海洋垃圾量會暴增到2900萬噸,屆時累積總量將達6億噸之多。而新冠肺炎疫情,也意外成為人類減塑之路上的阻礙。防疫期間大量使用的醫療耗材,像是口罩、防護衣等等,多是塑膠製成;此外,民眾不能出門時,多利用線上購物和外送食物來滿足日常所需,過程中也製造大量的一次性塑膠垃圾。研究報告指出,各國政府與企業需採取更嚴格的措施,來減少塑膠廢棄物,若只是維持目前行動,恐怕緩不濟急。

隨著海流,在水底輕輕搖曳的,不是海帶林,而是成堆的塑膠袋。

義大利綠色和平組織成員 溫格雷特:「我們的海洋不健康,塑膠垃圾和全球暖化,是主要威脅。」

根據近期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各國政府如果再不積極採取行動,20年後流入海洋的塑膠垃圾,將會增加三倍。到2040年,海洋垃圾預計累積6億噸,相當於300萬隻藍鯨的重量。

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又讓情況雪上加霜。

義大利環境保護研究所 弗利帖羅利:「我們發現到2020年底,生產出的防護裝備,將(為義大利)帶來30萬噸的額外廢棄物,這僅僅只是口罩跟手套的部分而已。」

此外,民眾不能出門期間,許多人選擇叫外賣,日常生活用品也大多以網購方式取得,這都大大增加一次性塑膠的垃圾量。

NGO"海洋漁業運動"主任 加西亞‧佩納:「對於攜帶、包裝或運送商品,

(除了塑膠袋) 民眾應該要有可選其他選項的權利,那表示什麼呢,表示每次我們喝飲料或吃東西時,不會被迫汙染海洋。」

政府也需敦促塑膠製造商,做出垃圾後續處理的承諾。

NGO"海洋漁業運動"主任 加西亞‧佩納:「產業要有生產者延伸責任,塑膠製品一旦變成垃圾,也要負起責任,在生產前,還要做好防範措施和減塑。」

對於整體產業的未來大方向,政府也應鼓勵相關企業,不再擴大塑膠生產。

近年儘管大眾對海洋塑膠問題的認知不斷提升,但至今減量的成效十分有限,這顯示除了個人行動,還需要更多國家政策和企業創新等結構面的深入改革,否則塑膠一旦進入海裡,破碎成微粒大小後,要完全清除,幾乎不可能。

撰稿 張泰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