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打完哪些症狀要注意?疫苗副作用、確診症狀傻傻分不清?

近期傳出有民眾接種後出現新冠肺炎症狀,卻將其誤判為「疫苗副作用」,身體不適持續一個多星期才就醫。(圖片來源:Getty)
近期傳出有民眾接種後出現新冠肺炎症狀,卻將其誤判為「疫苗副作用」,身體不適持續一個多星期才就醫。(圖片來源:Getty)

國內新冠疫苗陸續開打,各界期盼能為本土疫情帶來曙光,卻也出現「打疫苗就不會染疫」的迷思。近期傳出有民眾接種後出現新冠肺炎症狀,卻將其誤判為「疫苗副作用」,身體不適持續一個多星期才就醫。究竟疫苗副作用與染疫症狀該如何區分?

疫苗接種後仍可能確診 抗體10至14天才會產生

台灣本土疫情升溫,疫苗大規模接種被視為關鍵解方,不過疫苗並非萬靈丹,打完也不會馬上出現保護力,還是需勤洗手戴口罩,才能避免病毒上身。國內近期就頻傳接種後染疫的案例,台北市一名牙醫師5月24日接種第一劑AZ疫苗,後於6月8日出現新冠肺炎相關症狀,6月14日快篩雖是陰性,6月16日PCR核酸檢測結果,卻呈陽性確診。

對此,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新冠疫苗注射到體內後,需等10天至14天才會產生抗體,因此該個案極具教育意義,代表打完疫苗不代表可百分之百、馬上免疫;快篩陰性也不保證PCR陰性或一定沒染疫,因為疾病開始或快結束時,快篩都有機會呈現陰性。

YahooTV》牙醫打過疫苗仍確診 接觸146人全做PCR

延伸閱讀》疫苗打完就能出去玩?「突破性感染」 各國疫情反撲台灣該怎麼做?

注意症狀1:隔一天才發燒、持續超過48小時

新冠疫苗主要目的在於「降低重症及死亡機率」,接種後體內需用一段時間來檢測疫苗內的「類病毒識別物」,才能由免疫系統產生大量抗體,抵抗未來遇到的真實病毒,若接種後出現長時間發燒,或非疫苗副作用的症狀時,就應特別留意。

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表示,疫苗副作用與染疫徵兆,可從發燒「出現時間」及「持續長度」來區分。一般而言,接種疫苗造成的發燒,會出現在24小時之內,且持續長度不會超過48小時。反之,民眾若打完疫苗超過24小時才發燒,或持續48小時以上,就可能是副作用以外的新冠肺炎、普通感冒或尿道感染等問題造成。

注意症狀2:出現喉嚨痛流鼻水等呼吸道問題

除了發燒,疫苗常見副作用包含注射部位紅腫疼痛、頭痛、倦怠、肌肉痠痛等反應,這些副作用是體內產生病毒抗體的過程,多半只會維持1至3天,初步可先多加觀察,但若不適症狀持續太久,就要提高警覺。

此外,打疫苗不會引起明顯呼吸道症狀,若出現乾咳喉嚨痛、鼻塞流鼻水、噁心想吐、腹痛腹瀉、呼吸急促、胸悶胸痛、味嗅覺異常等問題時,則應與接種單位聯繫取得幫助,或盡速就醫。

延伸閱讀》體虛發燒是疫苗副作用或確診?一張表看懂

「打噴嚏」應留意健康狀況 染疫康復3個月可打疫苗增加保護力

目前許多國家都出現Delta變種病毒(原稱印度變種病毒),造成疫情反撲。不過英格蘭公共衛生署最新疫苗數據顯示,完整接種兩劑疫苗,可有效預防住院;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表示,接種足量疫苗有助降低體內病毒量,達到95%至99%的防護效果。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則指出,年輕人感染Delta變異株後,較像「得了重感冒」,例如頭痛、喉嚨痛、流鼻涕;尤其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曾接種疫苗並確診者,較可能將「打噴嚏」作為症狀報告,呼籲民眾若打完疫苗無故打噴嚏,就應進行新冠肺炎檢測。

此外,由於「自然感染」新冠肺炎後無法產生「終生免疫力」,不僅可能再次確診,免疫力可維持多久也仍是未知數。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對此建議,未打疫苗的民眾在染疫康復後3個月,就可考慮接種,有助增加體內抗體與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