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宜蘭砲台山 攬勝三澳美景

記者楊喬琳/專題報導

宜蘭砲台山是南方澳的隱藏版風景區之一,位於蘇花公路台9線105公里處一座臨海小山丘,海拔約200至300公尺,當初鑑於軍事要塞考量,在山上構築砲台和營房,以防外敵再犯,此處被選為扼控港口的軍事要地,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不言而喻。砲台山風景區之砲台遺構,為清光緒年間,蘇澳民眾抵抗法軍攻臺的最佳歷史見證;另建有1棟2樓瞭望台,可遠眺蘇澳、北方澳、南方澳風光,俯看太平洋,視野寬闊,向東遠眺,蘇澳港澳盡收眼底。

自然、歷史資源豐沛 適合休閒、深度旅遊

宜蘭蘇澳,擁有世界唯二的「冷泉」資源,更是全國僅有三港合一的特色鄉鎮,是臺灣目前唯一擁有軍港、商港、漁港的三合一港灣,蘇澳不僅可休閒觀光,更有宗教文化的深度旅遊能量。近年來,每逢假日,總是湧入大群觀光客爭相前往,想爬山、想看海、亦或尋訪歷史遺跡,都能在砲台山一次滿足3個願望,足以來趟深度軍事深度之旅。

清光緒10年(1884)清法戰爭時,法軍攻打蘇澳,地方仕紳陳輝煌奉命鎮守蘇澳,利用砲台山地勢與居民協力扛大砲上山守禦。光緒15年(1889),鑑於法軍意圖入侵蘇澳,陳輝煌與鄭雲泰在此興建2座海防砲台及營房,因此得名。1927年,日人在此興建金刀比羅神社、警察遭難碑及涼亭1座;金刀比羅神為日本大物主命、崇德天皇二神的合稱,為日本自古以來守護海路之神,日據時期,在臺灣的重要港口如基隆、高雄等地,皆有設置此神社。蘇澳砲台山上的金刀比羅神社,居高臨下,可俯視蘇澳市街和太平洋。時至今日,目前留存之神社或砲台遺構,見證蘇澳砲台山在地方歷史發展過程中擔負著重要角色,雖神社主體建築不復存在,且砲台僅存2處砲座遺構,然其參拜路徑及具制高優勢之格局皆仍可考,因此具有保存價值。

目前砲台區內矗立的2門大砲,為蘇澳鎮公所於民國81年重修,並於99年因歷史與特色,被列為縣定古蹟,歷史遺跡及所處之環境脈絡清晰,且經由不同時代之歷史疊層,可閱讀自清領、日據及二戰後地貌之演變;現場遺留之碑碣與石燈等附屬設施,亦具有不宜移動之重要性。特別的是,砲台山鄰近蘇澳港口,位於臺灣東北岸,背靠中央山脈,又遠眺太平洋,是渾然天成的商、軍、漁共用港。

天然險要港灣 帶動繁榮建設奇蹟

80年間,蘇澳鎮公所辦理「砲台山風景區開發事業計畫」,將砲台及神社遺跡進行整體性規劃利用。於神社正殿基地設置蘇澳國際獅子會雕塑1座,並將北側砲台重新施作,南側砲台用水泥覆蓋,改建成2樓建築之瞭望台,2門古砲則存放於蘇澳鎮公所。

蘇澳港位於蘭陽隧道出口處,三面環山又東臨太平洋,且因南方澳與北方澳左右環拱,是一處形勢險要的天然優良港灣,自古以來即是帶動蘭陽繁榮的商港之一,現今更轉建為國際貿易商港,成為重要的進出口據點,也是移山填海而成的10年建設奇蹟。從砲台山遠眺,可見海軍軍艦巡防或民間船隻通過港口,同時也是軍民和諧共處之象徵。

砲台區內矗立2門大砲,由蘇澳鎮公所於民國81年重修,並於99年被列為縣定古蹟。

砲台山位於軍事要塞,為鎮守海口的軍事要地,可遠眺蘇澳、北方澳、南方澳風光,俯看太平洋,視野寬闊,向東遠眺,蘇澳港盡收眼底。

砲台山風景區位於宜蘭蘇澳的蘇花公路旁,海拔約200至300公尺。

盟誼綿長石碑,是紀念蘇澳國際青商會與日本八重山青年會締盟;該處可遠眺蘭陽第二隧道。

世界和平祈願碑。

資料來源:宜蘭交通部觀光署;記者楊喬琳整理

資料來源:宜蘭蘇澳鎮公所;記者楊喬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