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票、便當盒、塑膠袋可以回收嗎?資源回收無法解決垃圾問題

電子發票是紙類?只要是塑膠,送回收之後都可以再利用?送上回收車以後,會發生什麼事?臺灣有引以為豪的回收率,但資源回收真的不簡單,甚至面臨回收廠商因市場與價值較低而拒收。回收並非萬能,更重要的是源頭減塑、延長物品使用壽命!

資源回收的起源和歷史,30年前拿塑膠瓶換錢的回憶

傍晚樂音響起,資源回收車穿梭街頭巷尾,家家戶戶將回收物資整理好送上資源回收車,是臺灣城市生活習以為常的風景。臺灣家戶回收率超過 55%,僅次於德國的好成績,讓臺灣的資源回收成效多次登上國際版面。

您我都知道妥善回收的重要,臺灣長期以來建立了資源回收的習慣,早年共同的記憶包括家中角落堆放的臺灣菸酒公賣局(臺灣菸酒公司)空米酒瓶,收集起來送到雜貨店換回一個瓶子 2 到 3 元的押瓶費,結合資源回收價格誘因與逆物流機制,將空瓶收回後原型清洗再用,只有破損難以利用的才打碎重新製成酒瓶。

數十年前的臺灣,民眾可將用過的玻璃瓶、塑膠瓶洗淨後,拿去便利商店或雜貨店回收換錢,如今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數十年前的臺灣,民眾可將用過的玻璃瓶、塑膠瓶洗淨後,拿去便利商店或雜貨店回收換錢,如今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您或許記得,臺灣曾引進外型圓滾、胖嘟嘟的大型「外星寶寶」,讓民眾辨認顏色、丟入不同材質瓶罐回收,像是黃色專吃鐵鋁罐、綠色專吃玻璃瓶、紅色專吃塑膠瓶等,有如現在回收機的前身。

垃圾分類有哪些品項?這些都可以回收嗎?

「做好回收」已是臺灣人不假思索的環保習慣,從廢棄車輛、電腦螢幕或主機等電子產品,到生活中常使用的容器、乾電池與燈泡、燈管等,共計 33 項物品或容器都是明定的回收項目。不過,家居物品種類繁多,一般大眾未必都清楚知道正確的資源回收分類方法。

「電子發票可以回收?」「所有塑膠回收後都能再用?」「紙便當盒、鋁箔包都要回收嗎?」仍有許多生活物件,一般人以為能回收、其實不然,或相反地可以回收,卻因為誤進了垃圾桶,錯失了資源再生與循環利用的機會,十分可惜。

環保署名定33項物品為可回收,但仍有許多灰色地帶、容易混淆的品項,或是錯誤訊息導致可回收的物品成為垃圾。
環保署名定33項物品為可回收,但仍有許多灰色地帶、容易混淆的品項,或是錯誤訊息導致可回收的物品成為垃圾。

以下整理 8 種容易混淆的項目,究竟該進垃圾桶還是回收箱:

常見錯誤分類第一名:電子發票

以為可以送紙類回收?其實要丟一般垃圾!仔細留意,其實它和一般紙類不同,為達到防水、防油並讓墨跡顯色更持久,電子發票含隱性染料、發展劑、均勻色料的敏化劑、穩定劑等化學物質。不妨花幾分鐘設定發票存入載具,一勞永逸更減廢。

照片可以送紙類回收?

不同於雜誌、白紙、紙袋等可回收的紙類,相紙、光面紙、護貝紙、拍立得等都無法回收。

回收舊衣,促進二手衣物再利用

諸如外衣、裙裝、長褲、外套等,如果經清洗整理還能使用,都可以送清潔隊回收,或是投入舊衣回收箱。要留意的是,生活寢具(如被單、床單)不包括在內。

薄塑膠盒

逛菜市場或夜市買炸物、涼拌菜、點心時,常常會拿到透明薄塑膠盒,因為太髒、難處理、回收價值不高,曾經發生回收商拒收的爭議。其實它仍然是應回收的塑膠容器,清洗後可以交給資源回收車。下次帶自己的容器請店家直接盛裝,減少使用吧!

多數人都知道寶特瓶可以回收,那盛裝水果、食品的塑膠和可以回收嗎?許多人曾遇到廠商拒收的爭議,但事實上它仍是可以回收的品項,不過最好還是避免使用。
多數人都知道寶特瓶可以回收,那盛裝水果、食品的塑膠和可以回收嗎?許多人曾遇到廠商拒收的爭議,但事實上它仍是可以回收的品項,不過最好還是避免使用。

鋁箔包回收方式

鋁箔包看似紙質的包裝,其實夾層裡有一層鋁箔,作用是阻止氣體流通、隔離光線與延緩氧化。鋁箔包容器因為含有紙、塑膠膜(PE)與鋁金屬,必須在特別的工廠將這些材質分離回收。送回收前記得清空、簡單沖洗與壓扁以節省空間。

紙便當盒、廚餘分開處理

紙盒便當附的筷子、橡皮筋都要丟一般垃圾,而紙便當盒本身,可以簡單沖洗晾乾後疊好送紙容器回收。常見的 NG 行為是連同未食用完畢的廚餘,一起丟進垃圾桶,既造成髒亂也增加後續處理的困難。記得廚餘分開處理,更好的是把珍貴食物吃光光!

電子產品

家中的抽屜深處還珍藏著人生第一支手機嗎?手機沒有完成回收,通常源於心理因素,認為還可當備用機(其實從來沒用過),或擔心隱私外洩(通常透過幾道手續就可以解決)。不再使用的手機、平板、筆電,記得送到連鎖 3C 專賣店或便利超商妥善回收。

大型垃圾、家具

撥打電話聯繫所在行政區域的清潔隊,都能在約定時間協助回收。

淘汰的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不應當作一般垃圾丟棄,這些廢棄電子產品中其實還有一些可重複使用的資源,建議送去連鎖3C專賣店或便利超商妥善回收。
淘汰的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不應當作一般垃圾丟棄,這些廢棄電子產品中其實還有一些可重複使用的資源,建議送去連鎖3C專賣店或便利超商妥善回收。

生活中多留意,了解要淘汰的物件是否能回收、屬於哪個資源回收分類與指定收集地點,就能解決家居減廢和促進資源進到下個循環!

資源回收是減少垃圾的解方?可回收不代表會被回收再利用

臺灣堪稱資源回收的優等生,多數臺灣人也都有資源回收的習慣和基礎認識,不過,可回收不代表「一定會被回收再利用」!

  1. 「只要是塑膠都可以回收?」其實不然。環保署公告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中的 3 號 PVC 塑膠回收相對困難,而歸類在 7 號 PLA 生質塑膠,因為堆肥設施不足、管道未完整建立,最終還是以焚化處理。如果以為所謂的「可分解材質」無需經過處理就會自然分解,可是大大誤解。

  2. 全球 95% 的塑膠包裝都是一次性使用,而且超過 90% 都沒有被回收。根據環保署資料,臺灣每年約產出 24 萬公噸塑膠廢棄物,但僅 28% 回收再利用。

  3. 臺灣一年至少用掉 152 億個塑膠袋,每人每年平均用掉了超過 600 個。塑膠袋因為輕薄,回收價格低、效益不足,需要保持乾淨才能增加進入回收處理的機會,因此多數回收廠商不收塑膠袋。其實,改用環保袋、少用塑膠袋,才是解決之道。

塑膠袋、保麗龍在技術上是可以被回收的,但由於回收價格低、效益不足,許多資源回收廠不願意收。由此可見,回收無法真正解決垃圾問題,應從源頭減少使用,以裸賣、重複填裝、循環容器等方式取代,才能有效杜絕塑膠污染問題。
塑膠袋、保麗龍在技術上是可以被回收的,但由於回收價格低、效益不足,許多資源回收廠不願意收。由此可見,回收無法真正解決垃圾問題,應從源頭減少使用,以裸賣、重複填裝、循環容器等方式取代,才能有效杜絕塑膠污染問題。

您可能也發現了,資源回收後,要真正變成再生或重用的資源,還需一關關經過收集、分類、處理手續,回收價值足夠,才會真正回收再利用。當回收價值不足,或是可以利用的資源卻被誤丟進一般垃圾,仍然會被廢棄,進入最終焚化或掩埋的命運。(延伸閱讀:回收無法解決塑膠污染問題?真正的解法在這裡!

源頭減塑時代來臨!改變塑膠氾濫、用過一次就丟的習慣

回收與再利用不能處理所有資源,並非保護環境的萬全之策,您我需要謹記「源頭減廢」,在生活中時時實踐!回收儘管重要,但回收分類仍有局限、並非萬能,培養減廢生活習慣,是珍愛地球環境與資源的關鍵。

在企業推波助瀾之下、追求一時的方便,塑膠與拋棄式包裝的氾濫已讓環境大大不便,後果由野生動物、世世代代子孫承擔,更加速氣候危機。

自然環境中出現的塑膠垃圾,大多數為一次性塑膠容器或包裝,也成為入侵野生動物的微塑膠來源之一。
自然環境中出現的塑膠垃圾,大多數為一次性塑膠容器或包裝,也成為入侵野生動物的微塑膠來源之一。

一直以來,綠色和平推廣源頭減量,透過研究調查、企業倡議,推動法規政策改變,促進以重複使用取代「用後即丟」的拋棄式思維:

邁向淘汰拋棄式塑膠的過程中,不能少了您的支持!一起透過源頭減廢,促進地球美麗家園真正實現。

更多綠色和平文章
回收不能解決塑膠問題!企業、政府、個人可以做的減塑方法
塑膠只要丟回收桶就好?其實有些仍被當垃圾處理

The post 發票、便當盒、塑膠袋可以回收嗎?資源回收無法解決垃圾問題 appeared first on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