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米、華為都盯上了健身“魔鏡”,真繁榮還是偽需求?

智能健身硬件競賽沒有終局。

題圖|Pexels

“深圳現在有幾十家公司在做健身鏡。”業內有如是傳言。

自2018年美國健身鏡品牌Mirror聲名鵲起,國內外追隨者不絕。TONAL、TEMPO等應家庭健身需求而生的明星品牌相繼獲得上億美元融資,隨後健身鏡浪潮迅速波及國內。

目前,中國健身鏡賽道火熱程度較海外市場有過之而無不及,市面上已有Fiture、樂刻、咕咚、小喬體育、myShape、MYRROR、億健、YUPP、沸騰時刻、OliveX、ShapeJoy、健康有益、數智引力等十餘個品牌。

甚至連科技公司也紛紛下場,小米百度華為均已傳出准備推出智能健身硬件產品的消息。

天眼查信息顯示,小米已完成了健身設備的商標注冊;今年6月,華為也公佈了一項有關運動健身的專利,並完成 “為鑑”品牌的商標注冊申請。業內普遍認為,首款搭載鴻蒙系統的華為智能健身鏡已經在路上了。

而落地最快的當屬百度,11月8日,百度旗下品牌添添發布添添智能健身鏡,標准版售價4199元、旗艦版售價4699元。

Fiture之後,它們都要出健身鏡了

國產智能健身鏡中“第一個吃螃蟹”的Fiture誕生於2019年3月。

Fiture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張遠聲表示,Fiture將打造全球最大最全的智能健身原創內容庫,並構建“硬件+內容+服務+技術(AI)”的商業生態。

據天眼查資料顯示,Fiture在成立5個月後即獲得來自紅杉中國的600萬美元天使輪投資。“紅杉錯失過‘健身界奈飛’Peloton,看到Fiture這個項目,下手尤為果斷。”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Peloton起家於智能動感單車,專注於健身硬件+內容+社區的家庭健身模式,創立7年後在2019年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全球家用健身領域市值最高的公司。

從商業模式來看,Fiture和Peloton相似度頗高,引來資本爭相押注便不足為怪。其最新一輪融資發生在2021年4月,投後估值達15億美元。

Fiture至今完成的4輪融資中,除紅杉以外,背後參與資方包括全明星投資基金、君聯資本、DST Global、騰訊投資、Z1資本、蔚來資本、金沙江創投、Coatue Management、凱輝基金、C資本、高鵠資本、黑蟻資本、CPE源峰、BAI資本等知名機構,股東陣容可謂耀眼。

“智能健身賽道是可以擁有千億規模潛質的,絕對是價值被嚴重低估的白金賽道。”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認為,健身鏡品類正在發生量變,市場競爭格局也將隨之分化。

Fiture、myShape等創新品牌,以百度、小米、華為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和樂刻、咕咚等健身行業玩家,是目前這個賽道裡最主要的三股力量。

在硬件產品方面,Fiture首款智能健身產品“FITURE魔鏡”已具備先發優勢,據官方披露,Fiture用戶在10月全月實現了總數超15萬次的訓練。另據億歐EqualOcean獨家獲悉,繼10月底發布魔鏡MINI版本後,Fiture的新一代魔鏡產品也將於近期發布。

擁有百度背書的添添健身鏡在智能交互和多元服務上更勝一籌,不僅搭配小度語音助手,可以通過語音與健身鏡實現交互,還提供體感游戲、音樂娛樂服務、天氣及鬧鐘等生活服務等。

專注服務跑步需求為主的城市戶外運動人群的咕咚,已在今年5月通過子品牌Fitmore加入“造鏡”行列。咕咚創始人申波表示,開發硬件能夠幫助咕咚形成從虛擬軟件平台走向實體的一個閉環。

Fiture、樂刻Fitmore、百度添添健身鏡產品

圖源:公司官方

可以看出,不同品牌在功能設置上各有側重,但產品形態和外觀並未拉開明顯差距,角逐的重點還是在於“內力”。

“百鏡之戰”,最終比的是什麼

相比硬件本身,健身鏡的內容質量和社交圈層或許才是“看不見的競爭力”。

內容生態對於智能健身平台來說尤為關鍵,既是維護用戶粘性的核心,又是會員訂閱與持續付費的來源。

健身鏡價格通常由硬件費用和包含軟件服務的會員費組成,以Fiture和咕咚為例,除了7800元及4999元的硬件費用以外,每月還需付費1200元及999元使用會員內容,會員到期後希望繼續解鎖平台課程需要持續付費。

目前,Fiture的內容課程涵蓋力量塑形、瑜伽、格鬥訓練、體態糾正、普拉提、有氧舞、孕產專屬、Barre、拉伸、HIIT、運動挑戰等11項主流運動健身類目。百度添添智能鏡同樣能夠滿足有氧舞、力量塑形、瑜伽、體能訓練、搏擊操、普拉提、Barre、拉伸、冥想、廣場舞、孕產、體態糾正等12項健身需求。

至於如何打造上述課程內容,目前主要有簽約教練並自研課程和第三方內容授權兩種。從這個角度來說,咕咚、樂刻這樣本身有課程體系的互聯網健身企業更具優勢,甚至可以將課程直接遷移到健身鏡上。

在Fiture創始人張遠聲的定義中,健身鏡的目標客群是有健身意願但沒有能力的人,“沒有能力體現在開始難和堅持難”。

“開始難”的潛在用戶,可以理解為注重健康、有運動需求,但由於工作、閒暇時間、居住地、場地限制等自身原因無法實現健身計劃的“自我啟動”,外在客觀因素或許是專業教練或專業健身房的缺位。從這方面來看,健身行業競爭相對不充分的下沉市場確有大片空白。

對於已經入門健身但是“堅持難”的用戶,健身鏡品牌的社區氛圍、用戶粘性、教練“吸粉”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時,健身鏡的競爭對手或許不是傳統健身房本身,而是線下團操課、健身房自選課程、健身工作室私教課等。以SuperMonkey為例,運動氛圍和合意的教練便是忠實用戶們願意持續充值的動力之一。

回歸產品本身要解決怎樣的實際問題,會發現健身鏡也有其侷限性。

網友Uppp直言:“能充分利用這些功能實現健身目的的人群根本不會需要這個東西,而自覺需要並購買這個東西的人群則根本不會去充分利用它。從這個角度看,這就是個純粹的偽需求。”

客觀來說,健身鏡的功能優勢主要體現在有氧、塑形操課的跟練,對有舉鐵等大重量力量訓練、抗阻力訓練,或明確增肌需求的潛在目標人群來說,健身鏡並不足以成為說服他們的選擇。

一名正在使用Mirror居家健身的用戶

圖源:Mirror

對於有運動習慣的用戶來說,有明確健身訴求的人群,追求更高效的運動方式,能夠輕松承擔8000元健身鏡的階層同樣有能力承擔私教課程費用,未必會選擇健身鏡;而對於運動小白來說,價格不菲的產品購買及試錯費用很容易將其拒之門外,keep、B站、小紅書等平台的豐富健身內容足以滿足快速入門、養成健身習慣的需求。

“作為一個智能健身鏡,最突出的功能應該是人工智能矯正姿勢,比如在交互界面顯示練習者體位與標准體位的對比,不然跟一個電視屏有啥差距呢?”有日常運動習慣的Leo向億歐EqualOcean表示。

智能健身的終局

智能健身賽道戰事正酣,愈演愈烈的競爭並不侷限於智能硬件本身,未來將指向硬件、技術、內容以及零售全方位比拚。

健身鏡之後,下一個突破點會是什麼?

最初,智能健身產品的形態以對接電視的外置設備為主,後來,電腦、投影、大屏電視都能作為承載運動課程的“顯示器”。在Keep合夥人劉冬看來,鏡子是家庭智能健身的大屏解決方案中的一種選項,但並不是唯一的答案。

他把未來的智能健身硬件變量拆解成三個維度,一個是視覺層面,解決方案是大屏;第二個是反饋互動層面,需要算法AI來解決;第三個是社交互動層面,需要通過軟件的形式來解決。

視覺層面的技術門檻不高,市面上產品差異不大,算法以及交互技術便成為各家角逐的高地,具體的競爭壁壘集中在高效互動和動作指導等方面。

目前,AI交互技術的實際應用存在諸多尚未得到解決的問題。綜合網友們的用戶反饋,健身鏡產品內置課程卡頓、交互不夠穩定流暢、識別准確性不高、動作糾正提醒延遲、監測范圍侷限等問題較為常見。

myShape創始人馮偉將健身鏡的3D景深攝像頭與蘋果手機的Face ID作類比:“Face ID掃描面部時打出去的光點會對人臉做3D建模,健身鏡的3D攝像頭就是把光點打在人體的全身上面,捕捉用戶的身體骨骼點和動作軌跡。”

“如果動作指導不夠精確,健身鏡並不比一台手機+一台電視更有優勢,何況價格超過萬千普通大眾接受的程度。”Leo認為,健身內容投屏跟練完全能夠滿足日常居家鍛煉的需求,需要更專業指導的訓練則交給健身房私人教練。

據Fiture對外披露,目前其人工智能團隊規模已達百人,自主研發的“FITURE Motion Engine”已經具備了對用戶健身體態的智能糾錯能力。Fiture提出了人體動態識別能力的層級標准,按單一的手勢識別到由大腦驅使的完全自主式交互體驗劃分為5個等級,Fiture處於適應各種極端場景的人體檢測模型、具備了高精度的姿態識別模型、具備抽象化連續姿態的動作識別引擎能力的第4等級。

關於智能健身的種種構想,都需要更可觀的用戶數據積累,早期跑馬圈地的局勢尚不明朗。

國內健身鏡產品大多推出時間不足一年,用戶規模較小。但可以確定的是,健身賽道具備廣闊想像空間,如AI依據個性化身體條件給出運動指導、家庭智能運動裝備互聯、全方位開發家庭健身場景、家庭健身管理中台都已在未來科技的構想之中。

真假繁榮,時間會給出答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億歐網”(ID:i-yiou),作者:錢漪,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