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黑(JY22)與目白(JY14):與江戶守護神不動明王之特殊淵源

山手線自1909(明治42)年正式命名以來,一直是東京交通鐵路網中的重要角色,並有「首都大動脈」之美譽,目前全線共有30個車站。回溯每個車站站名的由來,會發現皆蘊藏著鮮為人知的歷史寶藏。第3回要介紹「不動尊」(不動明王)所鎮守的兩個車站「目黑站」及「目白站」。標題中的JY22、JY14是JR東日本線的車站編號。

其實還有「目赤」、「目青」、「目黃」等名稱

目黑站與目白站的正式營運日同為1885(明治18)年3月16日。而澀谷站和新宿站亦於同年3月1日率先正式營運。於澀谷南邊設立目黑站、於新宿北邊設立目白站,這樣的配置有助於路段的延伸。因此,這兩站成為山手線上較早設立的車站。

山手線車站名稱中與「顏色」相關者僅有目黑站和目白站。這兩個車站還有另一項共通點,即「不動明王」,目黑的瀧泉寺和目白的金乘院皆尊不動明王為主要敬拜對象,分別為目黑不動尊和目白不動尊。明治時期,參拜寺廟成為一種休閒活動,車站的通車也促進了當地觀光景點的發展。順道一提,目白不動明王於目白站通車當時,原供奉於新長谷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燒毀,本尊現安住供奉於金乘院。


大正時代的目白站月臺(鐵道博物館館藏)


瀧泉寺(目黑不動尊)。「泉」在陰陽五行中代表「水」之意(PIXTA)

實際上,東京除了「黑」與「白」外,尚有「赤」、「青」、「黃」共5尊不動明王,稱為「江戶五色不動」。這些不動明王分布在東京23區的周邊地區,構成一種類似結界的概念。

五色不動係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皆為木、火、土、金、水等5種元素的循環所形成,根據中國陰陽五行思想,將這些概念代換為白、黑、赤、青、黃等不動尊。以目黑為水、目白為金、目赤為火、目青為木、目黃為土,在各地設置了不動尊鎮守四方,祈願天下太平。

據說這個守護江戶安寧的計畫是由德川家康的智囊軍師天海大僧正所提出。最初,天海選擇了黑、白、赤、青4個寺廟代表四神相應(鎮守大地的4個方位),而後第3代將軍家光又加入了黃色,但有諸多說法。

有學者認為五色不動的稱呼是進入明治時代後才正式底定,仍無法確定確切時間點。而且,只有黃色不只一處,這點也讓人感到疑惑。地名研究學家谷川彰英表示,這可能是由於歷史上多次搬遷,因而在各地留有遺跡之故。

無論如何,山手線上目黑站及目白站的車站名稱皆源自於不動尊,且這兩座寺廟至今仍為東京都民所愛。

「目」這個詞最早的語源來自「馬」?

雖然「車站名稱」是在明治時期才命名,但目黑和目白兩地的「地名」源由究竟為何?民間一般流傳的說法是,目黑的「地名」源自於目黑不動尊,但查閱了各式文獻後,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勁,讓我們根據《東京地名由來辭典》(東京堂出版)一書來進一步探討。

文化文政時期(西元1804至1830年)所編纂的地方刊物《新編武藏風土記稿》中,記載了目黑地區的「村名起源不詳」,以下列舉幾種不同說法。

〈目黑不動尊的稱號被當作村名使用〉

〈當地馬匹的眼睛顏色與毛色皆為黑色〉

〈早期地名為「免畔」(日文音同「目黑」)〉

在江戶後期,已然有人強調,名稱源自於不動尊的說法僅是諸多說法中的其中之一而已。

這裡所提到的「免畔」的「畔」為「田埂小徑」之意,亦即稻田間通行的小路。實際上在其他文獻中也有提及「馬畔」的寫法,日文音同「目黑」。

「馬」與「畔」皆使人聯想到使用農耕馬匹耕作的田園意象。而瀧泉寺中留存的《目黑不動緣起》提到,此地原為「妻驪」(日文音同「目黑」),雖然「妻」的語源不明,不過「驪」乃為黑馬之意。

而關於目白地名的起源,亦存在各種說法。

〈此地誕生了白馬,因此有「馬白」之名(日文音同「目白」)/隨筆《南向茶話》〉

〈家光將軍在獵鷹時,命名此地為「目白」,以對應「目黑」這個地名/《江戶圖說》〉

〈源於目白不動尊/《江戶名所記》〉

果然,這裡也有提到馬。


金乘寺(目白不動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目白不動本尊被遷移至此地安住至今(PIXTA)

無論如何,這些地名由來可能與「馬」息息相關。

目黑這個地方與馬的關聯性似乎更為緊密。關東地區往昔曾有許多馬場,目黑周邊也保留了許多與馬相關的地名,如駒場、駒澤、上馬、下馬等。「目」乃由「馬」的發音逐漸變化而來,因而產生了「目黑不動尊」的名稱,而將稍微往北一些的新長谷寺作為四神相應其一的方位,將「黑」改為「白」,因而有「目白不動尊」的稱呼。這樣的說法感覺很合理。

另外,有一說指出目白的名稱是源於鳥類「綠繡眼」,不過此說法並未有明確出處。綠繡眼為群居鳥類,「人潮聚集如綠繡眼群聚」的說法便來自綠繡眼群並排棲息在枝頭上的情景,而將此情景比擬為前往參拜不動尊的眾多信眾,因此便有「目白」之稱,不過這種說法也只是個鄉野軼聞。

目白的御留山曾為將軍的獵鷹場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目黑站和目白站周邊的名勝古蹟。

瀧泉寺(目黑不動尊)境內有座偉人的墓地。他是青木昆陽,於江戶時代致力推動地瓜普及並有卓越貢獻,擁有「甘藷(地瓜)先生」之稱。他因提倡種植地瓜作為饑荒時的救災糧食而廣為人知,曾於江戶時代上總國及下總國等地栽種地瓜。


青木昆陽於其作品《甘藷記》中所繪製的地瓜素描(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

由於青木昆陽晚年居住於目黑一帶,因而死後葬於瀧泉寺。他的忌日是10月12日,其墓地所屬的瀧泉寺在每年同月28日會舉辦甘藷祭活動以示紀念。

從目黑站往西延伸約400公尺的坡道名為權之助坂。是以江戶時代菅沼權之助村長的名字命名。坡道的盡頭有一座橋,橋旁設有權之助的碑。

碑上刻有如下文字:

「由於行人坂的下坡路段較陡,對於運貨的人來說相當辛苦,因此(權之助)修建了這條坡道(權之助坂)」

雖然權之助被視為見義勇為之人,但其實原本的坡道主要是阻擋敵軍輕易入侵江戶,作為防禦之用。元祿年間(1688至1704年),權之助未經幕府許可修建了另一條較為平緩的坡道,實為重罪,因此被處刑。

然而,1924(大正13)年出版的《目黑町誌》則刊載了不同的故事。據傳權之助因犯下惡行被判處死刑,他在死刑執行前懇求能再看看最後一眼自己的家園,而他家便位於現今權之助坂的所在地。雖然並未詳細記載他犯下何種罪行,但修建坡道或許是他被問罪的原因…。

從平民的角度看,權之助是正義之人,而從幕府的角度看,他則是罪人。谷川彰英表示,「人們會因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而有善惡之分。(中略)從現代的角度來看,他或許是一位偉人吧。」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目白名勝地是面影橋。這座橋位於神田川上,距離目白不動尊所在的金乘院不遠,別名為「姿見之橋」。傳說是當歌人在原業平渡橋時,偶然看到自己的身影映照在河面上,因而得名。

不過,歌川廣重的畫作《名所江戶百景 高田姿見之橋俤之橋砂利場》中,將「姿見之橋」和「俤之橋」個別描繪,因此也有學者指出這可能是將兩座橋混為一談的說法(實際上也沒有證據顯示在原業平曾到過此處)。


在原業平《肖像集3》(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


面影橋(PIXTA)

沿著目白站往高田馬場站的山手線運行路線之間,有一座御留山(「御留」日文音同「少女」)公園。歷史學家安藤優一郎表示,「少女山」這個浪漫的名稱,其實源自於「御禁止山」或「御留山」。意指禁止進入之地,因為此處曾是德川將軍的獵鷹場。

為了確保將軍能夠順利打獵,必須要維護禽鳥野獸等獵物們的棲息環境,因此禁止閒雜人等進入此地。


現在的御留山公園。蓊鬱茂盛的樹林讓人回想起過去此處曾為將軍的狩獵之地(PIXTA)

對當時的農民而言,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禽鳥野獸中當然也包括野豬等有害動物,如果牠們留在狩獵場內倒無妨,但若跑到狩獵場外,農民田地將遭到破壞。然而,只要這些動物是將軍的獵物,農民便無法將之驅除。

這塊曾經是野豬出沒的狩獵場,現已成為市民的休閒場所。在環繞首都圈行駛的繁忙山手線沿線之間,仍保有一塊靜謐清幽之地。

【關於目黑車站】

正式營運:1885(明治18)年3月16日 每日平均乘客數:8萬3770人(在30個車站中排名第18位/2022年度JR東日本調查) 轉乘路線:東急目黑線、東京地下鐵南北線、都營地下鐵三田線

【關於目白車站】

正式營運:1885(明治18)年3月16日 每日平均乘客數:3萬840人(在30個車站中排名第28位/2022年度JR東日本調查) 轉乘路線:無

【參考文獻】

《東京地名由來辭典》竹內誠編,東京堂出版 《東京23區地名由來》金子勤,幻冬舍 《東京・江戶地名由來探訪》谷川彰英,KKbestsellers 《東京周邊地區的地形與車站名稱的秘密》內田宗治,實業之日本社 《山手線江戶巡禮》安藤優一郎,潮出版社

標題圖片: 1924(大正14)年改建後的目黑站月臺(鐵道博物館館藏)

小林明 [作者簡介]

1964年出生於東京都。曾任Swing Journal社、KK Bestsellers等出版社編輯,2011年起自立門戶。現為編輯工作室「Diranadachi」的法人代表,負責旅行歷史相關雜誌和書冊的編輯,也撰寫文章。主要負責的刊物有廣濟堂Best Mook系列(廣濟堂出版)、Sarai Mook《Sarai的江戶》(小學館)、《歷史人》(KK Bestsellers)、《歷史道》(朝日新聞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