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關心台灣史嗎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歷史教科書的課綱調整事件,在不同世代當中引起的反應可能很不一樣。根據新的歷史課綱,中國史會被大幅縮減。

大人們的想法可能受到了比較多的意識形態影響,藍營人士往往認為這是為了要「去中」,因此大力反對;綠營人士則反擊指出,應該要更重視台灣歷史,而且許多民眾對歷史的認識根本不是來自教科書。

年輕人的想法就有趣了,他們在意的不是中國史與台灣史的比例,而是根本就認為不必學歷史,不管是台灣史、中國史或世界史。「那些以前的事,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中學生與大學生往往一邊滑手機一邊回答。

學歷史有什麼用?除了從歷史中學習過往的教訓,以免重複了錯誤之外,還可以加強人文素養。但是對課程繁重的青年學子講這些高調,恐怕只會換來白眼。更何況,不少學子都反映說:教科書實在寫得很不好看,為了考試還要背一大堆年代及名詞,誰會有興趣?

回想起來,似乎真是如此。國中時念了章君穀先生寫的《吳佩孚傳》,從此民國初年的軍閥史就鮮明了起來。看到吳佩孚後來因為不配合日本侵華而被刺殺身亡,心中充滿震撼。吳佩孚死後,國民政府立即明令褒揚「故陸軍上將吳佩孚」,但1980年代的中學歷史課本卻稱之「吳逆佩孚」。

有心人如果真的想要讓年輕世代真正看見台灣歷史,除了思考怎麼改善教科書之外,更應該從課外讀物去努力,積極催生幾本好的台灣歷史小說與人物傳記,進而產生影視大河劇。

說來奇特,儘管很多人強調台灣歷史的重要性,但是直到目前為止,連距離我們不太久遠的賴和、蔣渭水等先進,都還欠缺更多真正深入淺出的傳記。蔣渭水在多年前已有一、兩本傳記,但是還值得寫下更多他的故事。至於賴和,到今天為止連一本完整的傳記都沒有,真是令人難以理解。

台灣如此富饒,每年都應該列出幾位值得書寫的台灣歷史人物,透過獎補助的方式,號召大家來一起研究與書寫。寫過還可以再寫,畢竟書寫的風格非常多元,說不定有人正經八百寫傳記,也有人用科幻的小說方式寫歷史人物,甚至還可以結合遊戲,越多元越精彩。想讓全民看見台灣歷史,絕對需要更多的用心、策略與想像。

(作者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小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