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皮下垂、大小眼確診「重症肌無力」 神經內科找病因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肌無力症狀表現多樣,年輕人如果突然眼皮下垂、大小眼,就得提高警覺。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理事長梁采葳就是典型個案,17歲時,單側眼皮下垂、晨起複視,症狀惡化,吞嚥困難,吃東西時,食物居然從鼻孔跑出,至眼科、神經內科等門診就醫,最後確診為「重症肌無力」。


被稱為「台灣肌無力治療之父」的衛福部雙和醫院教授邱浩彰表示,「重症肌無力」是自體免疫疾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等疾病相同,均因免疫系統不當攻擊正常器官所導致。


「重症肌無力」好發於年輕女性,發病年齡為20至30歲,以及50歲以上等2大高峰,前者以女性為主,後者則以男性為主。在台灣平均每10萬人就有22人罹患此疾病,約6000人為此領取重大傷病卡。


「重症肌無力」發病初期,以眼睛肌肉症狀最為明顯,9成病患明顯眼皮下垂、大小眼、複視或視力模糊等。邱浩彰表示,門診不少「重症肌無力」病患一開始先至醫美診所接受整形手術,但沒多久,眼皮又下垂,這才到神經內科就醫,找出病因。


臨床顯示,5至8成病患於2到3年內惡化為「全身型」重症肌無力,反覆發作,到了後期,出現無力咀嚼、吞嚥困難、口齒不清、頸部無力而難以抬頭、走路及爬梯困難、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呼吸衰竭,死亡率約1成。


在治療上,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表示,「重症肌無力」治療方式不少,包括,俗稱「大力丸」的抗乙醯膽鹼酵素劑、類固醇、快速調節免疫機能的血漿置換術、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胸腺切除手術等,大部分病患接受傳統治療後,均可穩定控制病況,預防復發與延緩惡化。


不過,2成患者屬於「頑固型重症肌無力」,傳統藥物效果不佳,葉建宏表示,隨著生物製劑問世,陸續出現適用於頑固型病患新藥。國內已有少數病患接受臨床試驗,療效不錯,許多病友期待台灣加速引進相關生物製劑,比照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納入健保給付。


# 首圖來源/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手麻腳麻快中風了?醫揭中風危險因子 改善血循可預防
▸講座報名/總是失眠、睡不好? 專家指導一夜好眠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