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0分鐘就忘記對方名字 32萬台灣人恐將面臨「長新冠」後遺症?

文/林以璿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未來台灣可能有數十萬新冠康復者,面臨「長新冠」困擾。《天下》專訪在美國、德國的台籍醫生,將當地因應新冠後遺症的經驗,與台灣讀者分享。究竟哪些人是「長新冠」高風險族群?又該如何避免或減緩其影響?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新冠康復之後,才是許多人惡夢的開始。

目前在德國波茨坦的綜合醫院擔任復健科住院醫師的林庭均,就在當地看過許多這樣的案例。例如,一名神經科診所的助理,回到工作崗位後卻錯誤百出,把醫生開立的電腦斷層寫成磁振造影,搞錯應該做檢查的病人。

另一個患者,已經來看診5個星期,「每次談話前我們都會跟他說治療師的名字,但短短10分鐘談話之後,他還是忘了治療師叫什麼,」林庭均提到,患者至今叫不出治療師的名字。

記憶力變差,是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的長期症狀之一。

去年10月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定義為「長期新冠肺炎」(long-COVID,簡稱「長新冠」)。

長新冠的患者,通常在染疫後的3個月內出現疲勞、記憶力變差或呼吸困難等症狀,並持續數週、數月甚至長達一年。

隨著台灣的確診數字升高,長新冠的問題,也逐漸威脅台灣。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於5月24日發布的報告,約有20%的青壯年與25%的65歲以上長者,會出現長新冠的情形。以此換算,光是目前的確診者,未來就有至少有32萬人需要面臨長新冠的問題。

「長新冠」的原因可能是病毒導致的慢性炎症

究竟長新冠從何而來?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指出,大概可概分為3種類型。

首先是病毒直接造成的傷害,如肺部纖維化。其次是住院造成的身體損傷,例如肌肉無力、體力衰退,「這在任何長期臥床的疾病中都很常見,通常都需要復健科介入,獲得一定的改善效果,」在美國賓州的雷丁醫院( Reading Hospital)擔任復健科住院醫師的張敬恆分析。

而第三種則是在康復後才出現的症狀,這也是目前最無法確定原因的長新冠類型。美國梅約診所重症加護病房主任桑哈維(Devang Sanghavi) 指出,「我們仍在試圖了解造成症狀的機制,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與免疫系統或體內發炎有關聯。」

儘管對於長新冠對所有科學家來說,都是全新的領域,但是目前的研究,大約可歸納出三點結論。

一、不是重症才有長新冠!3/4患者非重症病人

根據非營利組織 Fair Health根據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1月期間,美國最大私人健康保險索賠資料庫的資料中的7萬8000名患者進行分析,發現有75.8%的長新冠患者,並未因染疫而住院。甚至連無症狀感染者,都可能有長新冠問題。

二、女性、肥胖、老人及呼吸衰竭者,長新冠風險更高

根據國際期刊《刺胳針呼吸醫學》(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於4月底發表的一項研究,追蹤了從39家英國醫院出院的2320名患者,發現女性從長新冠完全康復的可能性比男性低33%。《英國醫學期刊》則指出,老人出現長新冠的風險比65歲以下族群高了2倍。其他包括肥胖、呼吸衰竭,也都被列為危險因子。

三、疫苗預防長新冠效果有限

國際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於5月25日發表研究,分析美國退伍軍人健康資料庫的中15萬確診者的數據,發現與未接種疫苗的新冠感染者相比,接種過疫苗但感染新冠病毒(突破性感染)者,長新冠的風險略降低15%。

即時治療很關鍵!從日常著手預防長新冠

曾任美國嘉惠爾醫院醫學主席的洛杉磯家庭醫學科開業醫師陳筱芬,已為超過百名新冠患者治療追蹤,她認為,出現嚴重長新冠的患者,大多有「拖延治療或是根本沒治療」的問題。

「今年3月開始,美國的社區診所才能開立輝瑞的口服藥(Paxlovid),」她指出,台灣的疫情高峰比其他國家晚,若是適度開放口服藥條件,提高投藥效率,或許能降低台灣病人的長新冠問題。

陳筱芬還分享自己在臨床上給予確診者避免長新冠的建議,包括地中海飲食、補充綜合維生素、益生菌,可以降低體內慢性發炎情形。「油炸物已被認為是導致身體發炎的因子,所以我們也會建議患者不要吃,」張敬恆也補充。

確診者不該忽略運動的重要性,即使是臥床,也可透過抬腿、抬手,達到運動的成效,而日常生活中練習透過腹部深呼吸,也有助於改善困擾最多長新冠患者的呼吸困難問題。

「長新冠對任何國家都還是個新議題,目前大家只能用想到的方式,讓身體處於較健康的狀況,儘量不留下任何長新冠的機會,」陳筱芬說。

更多天下雜誌文章
超越輕軌、衛武營!YouBike2.0為何躍升高雄最有感建設?
比特幣、以太幣血崩 發生什麼事?
如果你一直還沒有感染新冠 可能不只是運氣好
「退休後,我簽了放棄急救同意書」 林懷民與他的「最後一本書」
擔心太晚存退休金?專家:善用幾項優勢,50歲開始儲蓄也來的及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我嚴防新冠肺炎
Omicron變種株侵台攔截5例 年底疫情恐再起
住宿型機構住民周篩2次 篩陽即投藥
6歲童上月重症 洗肝撿回一命
入境放寬3+4 柯文哲:又一個白痴政策
打三劑才能報旅遊團?交部研擬鬆綁
讓眼鏡不起霧口罩、穿戴式空氣清淨機... 台灣價值滿點創意產品都在這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