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魚、金梭魚有毒 小心誤食

再過幾天農曆春節假期,許多家庭餐桌上會出現魚類料理,象徵「年年有餘」。不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提醒,有些石斑魚、金梭魚因吃了海底有毒藻類而帶有毒性,民眾不慎食用這些魚類就可能出現食物中毒症狀,嚴重甚至無法行走,少數患者症狀持續數年之久,因此民眾選購魚類,最好能了解魚類來源,以減少中毒風險。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餐飲衛生科科長鄭維智表示,台灣這種食物中毒病例非常少。如果魚肉不新鮮,比較常造成組織胺中毒。建議民眾盡量選擇新鮮魚貨,買魚時,要注意魚類保存於低溫環境。此外,最好不要吃來路不明、不明魚種魚類食品,以免對身體造成不良反應。 美國疾病管制局在「疾病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報」(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中指出,根據統計數據,美國紐約市在二O一O年八月到二O一一年七月共出現二十八起「熱帶性海魚毒」中毒病例,這些民眾食用石斑魚、金梭魚等大型熱帶石礁魚後出現中毒症狀,其中有一名游泳健將中毒後連走路都有困難。 美國疾病管制局表示,這是因為魚類吃了帶有毒渦鞭毛藻的紅棗、褐藻或綠藻,導致毒素累積於體內。魚雖然有毒,但本身還是活跳跳,並不會出現任何異常反應,魚肉也不會出現異味、異狀。當人吃下有毒魚肉,就可能出現中毒反應。 熱帶性海魚毒中毒症狀除了典型噁心、嘔吐、腹瀉等典型食物中毒症狀外,還可能出現行走困難、虛弱無力、牙齒痛、冷熱感覺異常等神經中毒症狀。這些中毒症狀無藥可解,通常幾天、幾周症狀就會消失,但也有人症狀持續數月、數年之久。鄭維智科長提醒,民眾吃魚後,若感覺嘴巴怪怪的、身體不太舒服,最好就不要再繼續吃,以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