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躁鬱症 找到預測鋰鹽療效基因
精神科門診中,「鋰鹽」是治療躁鬱症的老藥,但副作用讓許多患者不敢服用,目前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與國內44家精神醫療機構合作研究發現,如果人體「谷胺酸脫羧酶樣蛋白 (GADL1)」未含對偶基因「T」,吃鋰鹽就完全沒效。而這項研究成果,已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國際醫學期刊發表,受到廣泛討論。
這個研究同時發現,亞洲血統躁鬱症患者體內的GADL1有3個基因變異位點,能夠有效預測鋰鹽預防性治療的效果。由於這3個基因變異僅主要存在於亞洲血統,在歐洲和非洲血統患者內較罕見,GADL1的其他變異位點可否預測歐洲與非洲血統患者鋰鹽治療之效果,仍有待探討。
自殺風險高 鋰鹽緩解躁鬱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鄭泰安教授指出,躁鬱症是精神科常見病灶。粗步估計,國內約有25萬人飽受躁鬱症所苦,雖然患者大都以服用鋰鹽緩解躁鬱症狀,但鋰鹽的療效並非對每1位躁鬱症患者都有效。
而第1型躁鬱症屬於情感性精神病的1種,其主要特徵為患者會反覆發生躁症(mania),而部份患者也會出現鬱症(depression)。此病影響病患的生活與社會功能甚大,自殺的風險很高,也對家人的生活品質影響很大。
情緒穩定劑 需控制鋰濃度
為了防止躁鬱症的反覆發作和高自殺風險 (終生有15%死於自殺),多年來醫學界研發了幾種藥物,稱為「情緒穩定劑」(mood stabilizer),其中鋰鹽(lithium)是目前第1線藥物。
如果躁鬱症患者能按照醫囑規則服用鋰鹽,並且血中的鋰濃度可以維持在有效的治療範圍內(不低於0.5毫摩爾/升),長期觀察下來,歐美血統的病人大約80%病情至少可以有部分緩解,而有30%可以達到完全緩解,長年不再有躁症或鬱症的發作,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
非一體適用 關鍵在基因
可是仍然有相當比例的躁鬱症患者對鋰鹽的預防性治療效果不佳,而必須改用其他的情緒穩定劑。這方面的研究在非歐美血統的病人仍然欠缺,不過台灣的精神科醫師都有這樣的經驗:並不是每一個躁鬱症的病人服用鋰鹽都有效。
有鑑於此,中研院生醫所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合作,從近400位長期規則服用鋰鹽的病人血液加以分析,首度找到其「谷胺酸脫羧酶樣蛋白」(GADL1)基因上,有3個變異位點帶有對偶基因C、T,跟鋰鹽療效有高度相關。
對偶基因 對症可下藥
參與研究的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朝雄指出,這項研究發現,患者基因蛋白上3個變異位點中,會帶有C、T對偶基因,其中T具變異性,只要出現T,就代表這類患者吃鋰鹽有效;若沒有就要用其它療法,可節省藥物資源,也不會延誤治療。
和憂鬱症不同的是,躁鬱症比較不容易被人重視,但是躁鬱症是一種週期性,反覆出現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常見的程度,僅次於精神分裂症;但對於躁鬱症的治療,一般來說都會使用鋰鹽,不過,常見的副作用有:
【鋰鹽副作用】:
1.認知障礙、顫抖、疼痛、肌肉無力、體重增加。
2.長期服用鋰鹽可能影響甲狀腺和腎功能,患者必須定期追蹤。
3.有些患者則有口齒不清、嗜睡、嘔吐、暈眩或腹瀉的情形出現,須考慮是否為血中鋰鹽濃度過高所起的中毒現象,須緊急送醫。
4.有些症狀為話多、情緒亢奮、每天睡眠少於3小時等,嚴重會有暴力傾向,甚至自殺等。
研究團隊目前已將研究結果投入臨床研究,日後將可作為發展臨床上用來篩檢鋰鹽療效的套組。這項成果2014年1月9日發表在國際排名第一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