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有棵李子樹/徐成文

徐成文

我蝸居的社區,真的很“小”,居民不足三百。人少,大家彼此就十分熟悉,哪家的孩子就讀哪所大學,哪家的老人身體狀如何,哪家的狗啊貓啊是什麼顏色都一清二楚……生活在社區五年,我知道“鄰里和睦”這個辭彙是專門為我們社區而創造。我以愉悅的心情出入社區,每天在與鄰居的溫馨問候中開啟嶄新生活。

社區雖小,五臟俱全。社區的物業,不知從哪里移來一棵李樹。說是優良品種,頭年栽植次年結果。大家紛紛表達感謝,一來綠化了環境,二來可以品嘗原生態的李子。李樹在陽光雨露中茁壯成長,大家在日子裏舒暢幸福與快樂。

李樹終於在大家的千喚萬喚中開出雪白的花朵,密密麻麻的,一排排掛在枝丫上,不爭桃之顏色,不妒杏之嬌柔,素面無華,純潔無瑕。大家路過李樹,或駐足拍照,或舉目凝視,靜待分享時刻。

李樹不負眾望,掛滿了豐碩的果實。物業找來梯子,手指在樹枝間小心翼翼。不多不少,兩尼龍口袋李子。既然是社區的李樹,自然要分配給大家。

就按照戶數分配吧,物業提議。有人鼓掌表示同意,有人緘默不語無所謂,有人欲言又止。物業最清楚社區居住的戶數,三下五除二,喇叭在社區遊一圈,家家戶戶都分到了酸甜可口的圓溜溜的李子。

三單元101室的吳大娘拄著拐杖,一步一點,來到物業辦公室:“小張,那棵李樹就在我家屋前,我家付出最多,澆個水啊,捉個蟲啊,剪個枝啊,理應分得最多的李子,可是按照戶數來分配,我家最虧,七口人也是三斤,老沈家一人也是三斤,有些不公平吧。”吳大娘的話似乎也有些道理,物業說第二年就以家庭人口數量來分配。

第二年,李樹更加茁壯,開花,掛果,大家又以喜洋洋的心情恭候李子的成熟。

物業說,6月18日是個喜慶的日子,又逢周日,決定摘果。依然搭上梯子,依然小心翼翼。多一歲的李樹,結出了更多的李子。

三尼龍口袋的李子躺在樹下,等待大家領取回家。物業先講分配原則——考慮到實際情況,採用人口數量分配。吳大娘家七人,分配了滿滿一菜籃李子。吳大娘的老伴老向,身體健碩,正提著李子進門,卻被老沈攔住:“憑什麼你家分配這麼多李子,我孤家寡人只有十幾個!”老沈吐掉銜在嘴裏的煙頭,一副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挽起袖子,要討個說法。也是一人居住的朱大娘也加入老沈一列,說什麼人口雖少,但大家住的面積一樣,房屋公攤面積一樣,上交的物業費一樣,分配社區的“公物”應該以戶為單位。爭吵聲不絕於耳,我常常看見這四位老人,在社區的服務中心,坐在一桌樂呵呵玩撲克。

第二天,微信群裏熱鬧非凡——我們住在低樓層的,長期被李樹遮擋光線,屋子陰暗潮濕,希望以後分配李子時低樓層的多考慮一下;我們住高樓層的,是第二次供水,付出的水費比低樓層多,分配李子時多一點就算對我們的補償;我們暫時沒有住在社區,但物業費一分不少交,為什麼分配李子沒有我們的份……

一場暴雨襲擊了社區,狂風在大家熟睡的夜晚將李樹連根拔起,吹倒在人行道上。大家依然上班、出街,繞過李樹,無不唉聲歎氣。物業在群裏發出倡議——明天是週六,大家都休息,每家出一個勞動力,共同來把李樹扶正。微信群空前安靜,鴉雀無聲。倒下的李樹擋住了大家的出行,物業將實情上報——下午,一輛挖掘機哄哄哄幾聲,倒下的李樹被挖走,據說是移到另一個社區去了。李樹留下的坑氹,很快就被一棵香樟樹佔據。

吳大娘、老向、老沈、朱大娘終於又坐到一張桌上玩撲克了。此後的每年夏天,沒有李子可吃,但東家買回的西瓜總會給西家送去一半;南屋從農村帶回的臘肉總會給北屋切上一段;樓上有人生病樓下總會開車送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