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包容擴大 部分亞裔捨棄英文名、重拾傳統

許多亞裔經常在亞洲與美國名字之間轉換,亞裔在19世紀常用英文名字,或將原名發音或拼字改成更適合講英語者拼讀的名字,一部分是害怕面臨種族歧視和仇外心理;但隨著過去十年輿論轉變,更多人疾呼多元化、擴大包容與代表,許多亞裔開始重拾亞裔名字與傳統。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29歲苗族(Hmong)藝術家的法定名字是珍妮佛(Jennifer),這是老師和老闆稱呼她的名字,也是她在「白人場合」使用的名字;她的中間名Tshab在苗族語表示「新」的意思,社區裡的親友則以此稱呼。

她表示:「當我是珍妮佛時,我覺得像在角色扮演,跟白人同化且有美國夢的那種人。」她認為Tshab和珍妮佛兩種角色的關係緊張,而且生活也不同。

CNN報導,亞裔長期以來使用英式名字來配合講英語人士,19世紀尤其流行,一部分是因為當時他們害怕遭種族歧視和面臨仇外。

根據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1800年代末期至20世紀的第一大波赴美移民潮以來,許多亞裔便使用英文名,這種作法在猶太裔和歐洲裔移民也很常見。

改名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因為方便;講英語人士常念不出或拼不出非英語人士的名字,許多移民覺得選一個新的美國名更簡單;此外也有財務動機,移民開店,會覺得有個英文名字更容易吸引到顧客。

USCIS前歷史學者史密斯(Marian Smith)在其2005年論文中指出,只要能讓早期亞裔移民能更順遂圓美國夢,就被視為正確做法。

不過光是追尋美國夢無法完全呈現移民面臨的黑暗面,亞裔到美國後就常遭妖魔化、剝削、歧視;因此同化或改名被視為一種生存技能。

國家與種族緊張關係也因此衍生,CNN報導,適應或與自己的亞裔名妥協得付出心理代價;因為名字並非任意拼字或發音,其代表多種語言、文化、社會族裔圈,涵蓋多種身分元素。

就珍妮佛或Tshab而言,她念大學後決定只用Tshab,她表示這讓她有種賦權感,讓她的傳統、苗族語、父母來美國的經歷都獲正視。

史密斯表示,20世紀末期開始有一群亞裔採用新名字,一部分是因為系統自動化,只能輸入一種法定名字,另一個更大的原因則是社會變遷;大家更勇於指出歧視或仇外的情況,美國更願意支持多元文化和看法,社會壓力也減輕。

對部分人而言,更多亞裔因此重新尋根,嘗試了解家族長輩的母語,或者拜訪祖籍地並重新連接該文化。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美國房價年漲15% 「二線城市」漲最高
「曾受性別歧視」 Reddit前執行長鮑康如:對攻擊亞裔事件不驚訝
直播/氣候峰會登場 拜登、普亭、習近平同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