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網絡縮小 心理負擔變大

研究顯示,人在面臨外部壓力與心理壓力時,必須靠網絡才能改變現狀。(圖片來源/Alex Green@pexels)

在感受到外部壓力與心理壓力的瞬間,你會選擇求援或擺爛?有很長一段時間,認知心理學家都想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最終透過實驗和大規模經驗研究解開心中的疑惑。

在這麼多相關研究中,有三篇特別聚焦在這幾年眾人愈來愈常碰上的壓力源,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工作不穩定、財務衝擊與封城。這三篇研究深入探索不同群體的人在經歷衝擊和面對壓力之前、當下與事後利用社會網絡的方式,如一般工人如何消化隨時可能丟工作的不穩定感、專業人士該如何適應毫無預警的物價上漲、普通市民如何接受封城。

面對壓力時的兩種極端反應

若你運氣超好,從來都不用擔心自己的飯碗可能會不保,也請理解這是一種相當複雜的情緒,受影響的人會在各種場合、各種時間被各種焦慮感輪番折磨,例如對金錢的焦慮、對職業生涯發展的焦慮、怕丟臉的焦慮、認為自己是廢物且無顏立足於社會的焦慮等。仔細分析任職於各種產業工作,且資歷與薪資皆不同的勞工社會與心理資料,我們或許就能觀察到一套相同的模式,可以釐清眾人運用社會網絡回應壓力源的過程。人在面對壓力時的兩種極端反應一個較為普遍,一個相對罕見。絕大多數的人會在壓力面前選擇縮小網絡去接受現狀,並被負面情緒影響,導致自己與最親近的人漸行漸遠。但有那麼一小群人會決定放大,去拓展、延伸自己的人際網絡,並主動利用透過多元連結尋找解決方案,利如在公司建立工作穩定度,或是尋找新東家。

疫情爆發那兩年,全球人民都生活在極端情境之中,不少人可以明確感受自己的社會與個人生活遭受強烈的衝擊。近期有研究人員分析了一般人在經歷封城之後,社會網絡產生了哪些變化,具體做法是檢視2019年美國公民代表樣本的社會網絡,以及同一批樣本在封期期間(2020年3月)的社會網絡。研究人員發現,多數觀察對象會選擇縮小網絡,少數則會選擇放大,和擔心工作不保的人的行為模式一模一樣。雖然所有群體的社會網絡都呈縮小的趨勢,但其中還是有一些耐人尋味的明顯差異:女性的社會網絡縮小比例為5%,但男性縮小的比例卻高達29%。雖然這些差異和剛剛的例子不同,無法說明一個人在職場上能否成功,但卻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人在面對壓力時必須靠網絡才能改變現狀

接下來,讓我們將研究結果套用在自身經歷上。有些問題就像一座監獄,而足夠的勇氣、絕望或酒精,或是三者的綜合體,則是我們獲得假釋的理由。我們可能會更願意將問題帶入社會網絡中,與人分享自己的恐懼和不安,並嘗試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以我本人為例,在面對外部壓力與心理壓力時,我會按照壓力的本質,以及當下身邊有哪些人來決定如何經營社會網絡,而這種做法似乎再次驗證了研究的結果。

不過,研究人員還得出其他令人大吃一驚的結果。首先,經過推論,眾人發現個人、團體、組織在面臨壓力時都會遵循相同的模式,這些壓力不分類型且可大可小,包含接受家人過世的噩耗、應對恐怖攻擊,或是在天災現場收拾殘局。無論是誰,也無論他們面臨的挑戰是什麼,我們都能看到一個明確且固定的模式: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向內探索,與和自己最親近的人交流,但有一小撮人則會選擇敞開心胸,用更出色的方式克服眼前的挑戰。為什麼這種模式適用於這麼多不同的情境?

針對這個問題,知名網路暨資料科學家亞伯特.拉佐羅.巴拉巴西(Albert- László Barabási,匈牙利籍美國人,與瑪雅.馬揚德同為某網路科學研究小組的成員)提出了一個可能的答案。網路科學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研究動態網路的科學。例如社會網絡、生物網路或物質網路。在社會網絡中,每個「節點」(node)都代表一個人,而人與人則由「連結」(links)串聯。

他認為在各種領域中,網絡都能使人邁向成功,但其效果在事件結果並不明確,以及成功無法預測的情況下最強。他的理論再次證實了工作不確定性與封城相關研究的結論,這些研究認為,人在面臨外部壓力與心理壓力時,必須靠網絡才能改變現狀。

有些人具備高度的「網絡智慧」

巴拉巴西還說,這些網絡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其中有一些人具備高度的「網絡智慧」(network intelligence)。他說:「網絡充滿機會……因為網絡是由連結者組成的,他們會積極地運用人際關係支援其他人,並促使對方在這段關係中尋找價值,他們善於在社會制度中尋找別人看不見的機會。」

我分析了不少意外應對措施個案研究,最終歸納出一個相同的模式:少數連結者(如蘿絲.艾瑞拉和瑪雅.馬揚德)在面臨危機與災難時會選擇改變,甚至是拓展自己的社會網絡。

此模式帶出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連結者會具備一般人都缺乏的網絡智慧?還有,我們能否分析、理解與複製連結者的網絡智慧?習慣縮小網絡的人是否能學會放大的技巧?我們可不可以透過學習成為更優秀的連結者?以上幾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內容來源:《開啟心流的升檔練習:面對壓力與焦慮,運用心態轉換的頓悟,完全解封極限潛能,不靠天賦也能成為頂尖高手。》方言文化授權轉載。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看懂送禮文化的故事——政大高桂惠談明清小說裡的禮物藝術
用呼吸調節負面情緒!專訪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許儷絹副教授談如何建立「正向身體經驗」
巧工神藝 薪傳不熄 粧佛大師施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