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切勿錯估台灣民意

台灣的主流民意是「反共親美日」,戰鬥藍卻「親共疑美仇日」,難怪在九合一選舉被選民唾棄的民進黨還可繼續執政。

大家經常說:「民意如流水。」意味著民心取向及態度可能隨著政治環境變化而調整,即使現在處於高檔,也可能因為民意的快速逆轉而處於低檔,甚至背風逆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今年初的總統選舉。當新北市長侯友宜尚未成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時,民意支持度總是超過百分之四十以上,看起來聲勢驚人,但是在成為正式總統候選人之後,或許是選民驗證期待標準改變,也可能是民進黨的選舉策略奏效,反而讓賴清德民意支持度大幅領先,雖經一些事件的波折,最後仍如眾所預期的贏得了選舉的勝利。

除了選民的外在態度的表現與調查外,如何評估選民態度的變化很重要。有的政治人物認為自己可以獨領風騷,完全不在意自己缺點畢露,更不認為貪腐或男女不倫問題會衝擊自己形象;也有的政治人物有高度的自戀狂,認為自己備受選民歡迎,常常講一些讓聽眾臉上三條線的話語而不自知。最後選舉揭曉時,因為勝敗因素複雜,這些屬於個人及形象塑造的成功與失敗,往往不被認為是最關鍵的理由。殊不知,不論是輕忽民意走向,或是對於重大政策缺乏敏感度,才是選舉失利的主因。

最近有民意調查指出,賴清德總統就任超過兩個月後,不論是信任度或是滿意度都超過百分之五十,對比中國在這段期間強化文攻武嚇,或在野黨在國會的立法騷亂,都未損及對賴清德總統的信任及滿意度。換言之,中國或在野黨透過外在軍事施壓,以及內部在國會的政治擾亂,並沒有讓賴政府運作失能,手忙腳亂。而且賴清德政府不斷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也沒有損及人民對賴清德總統的信任度,證明其政策方向受到人民支持。即使屬於民進黨新潮流的鄭文燦因為涉嫌收賄而被查辦,因為賴清德堅持查辦,緩減對賴清德支持度的衝擊,甚至因為賴清德過去清廉自持的形象,反而形成對他反貪的肯定。

反觀國民黨陣營,不論是選後馬英九前總統到中國訪問,或是國民黨立法院總召帶領十餘位委員赴中國訪問,回台後發起立法院的強勢違憲立法工作,不斷引起民眾的質疑。尤其台北市發生的幼兒園教保員性侵案,戳穿兩位前後任市長外在形象,尤其民眾黨新竹市長高虹安一審判刑七年四個月,加上主席柯文哲任內所爆發的貪腐案、國民黨立法委員顏寬恆貪汙判刑八年四個月,藍白政黨處理黨權時表現出的雙重標準,也讓民眾質疑其形象與道德。

更重要的是,面對國家的重大政策走向,民進黨非常清楚地強調台灣優先,追求四大韌性,維持國家主權與安全,不願接受中國的欺凌與脅迫,並積極推動國防改革,提升軍隊防衛作戰能力。但是藍白政黨在立法院內對於維護國家安全的相關法律蓄意杯葛,對於中國在海峽中線及海域騷擾並未加予譴責。反而將中國對台灣的威脅究責於執政黨,認為民進黨「用對抗、反中、抗中做為政治利益的提款機」,這種說法與看法恐淪為政黨惡鬥,不足為訓。對比民意調查的結果,台灣民意似乎比在野黨更瞭解中國對台戰略意圖,也更肯定民進黨現行堅持主權,維護台海安全的魄力與政策。連一向親藍的沈富雄都看出,對賴清德高度信任及滿意度是台灣現行主流民意已是「反共親美日」,為何在野黨會看不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