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少子化主要是風氣問題

--富裕家庭的小孩並沒有比低收入戶多,少子化顯然不是經濟問題所造成,依循經濟層面的手段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少子化成為嚴重的國安問題,但是大多數人都把年輕人的不婚、不生等造成少子化現象,簡單地歸咎於經濟不景氣、買不起房子等問題,事實上,除了經濟問題之外,少子化更重要的是已經形成風氣問題,導致年輕人普遍晚婚不婚、少生不生。

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台灣二○二二年總人口數為二三二六萬四六四○人,已經是連續三年的負成長;全年新生兒人數只有十三萬八九八六人,是自從有統計數據以來的史上新低;同一時期的死亡人數則超過二十萬人,是歷年來最高。總人口數比前一年減少十一萬六七四人,也就是台灣每天平均減少約三百零三人,出生人口數遠遠低於死亡人口數。

根據統計,已開發國家的生育率,也就是每一對夫妻所生的孩子數至少須達到二點零,才能維持出生和死亡的水平,也才能夠維繫一個國家的發展運作。總和生育率關係到社會福利制度、稅收、教育基礎等條件,也和人口老化、高齡化等人口結構息息相關,也因此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一個國家的生育率過低,便會變成國家嚴重危機;而已經連續三年「生不如死」的台灣,人口老化和少子化未來將更日益嚴重。由此看來,台灣真正的危機不僅止於兩岸關係的緊張,長遠來看,少子化問題更是台灣前途發展的重中之重。

既然如此,為什麼台灣政府不重視少子化問題而任由它繼續惡化呢?其實不能說政府沒有作為,「少子女化對策計畫」推了二十年,但政策重心只環繞在如何育兒補助,目前幼兒補助政策中,二歲到六歲的幼兒,送到公立幼兒園一個月可獲補助新台幣一千元,這是對於家庭的育兒問題作鋸箭式處理,收效甚微,卻缺少了對未婚族群的關注,沒有將重點放在少子化問題發生之前的超前部署,以至於生育率越來越低,問題沒有解決,反而越補貼越嚴重,可見政府沒有抓到少子化的重點,或者做得不到位。

蔡政府上台後,刻意裂解中華文化和歷史,讓傳統倫理道德建構起來的家庭社會結構崩潰,在經濟壓力下,年輕人基本上拋棄了老一輩努力苦幹、冒險犯難的精神,多數人只追求自己溫飽的小確幸,至於古人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到如今已經被年輕人無奈拋棄,「啃老族」、「躺平族」、「月光族」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這樣的年輕人,想要養活自己已經很困難了,還能要求他們多生孩子嗎?即使是經濟寬裕的年輕人,包括所謂的富二代、官二代,除了台北市長蔣萬安生了三個的特例之外,很少見到公眾人物以多生孩子知名的。

政府近年來的各種施政政策,簡單一句話就是「撒錢」,因為沒有施政人才和能力,所以遇到問題就只會撒錢,以為有錢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人才是國家一切建設發展的基石,而充足的人力資源是人才的根本,經濟問題固然讓年輕人晚婚、不婚,更重要的是這種晚婚不婚和少生不生的風氣。政府如果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很難解除年輕人晚婚不婚的風氣,晚婚不婚風氣不解除,少子化問題就無解,台灣國力必然江河日下,危機也將日益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