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建議政府從硬體與制度上提升流浪犬貓收容環境
儘管二○一七年臺灣已經成為「寵物零安樂死」的國家,但時至今日許多公立動物收容所內許多流浪狗,仍處於「長期關籠」的情況,許多愛狗人士認為,貓、狗常被視為人類最親密的朋友與家人,若無法確實改善牠們的活動空間與收容環境,代表收容制度的硬體設施與標案制度,都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值得政府相關單位重視。
許多流浪犬遭到飼主棄養後,經過許多動保單位收容,在尋找到新飼主前,牠們長期居住的環境,大多是非常狹小的空間或籠子,有如長期監禁一般,受限於所方的人力,犬隻每週活動時間相當有限,長此以往犬隻活動力下降,對其健康相當不利,這樣的收容環境,可謂毫無動物福利可言。
建議政府相關單位要重新思考犬隻活動範圍,學習國內許多民間收容單位,打造具備公園式的開放收容空間,而非讓牠們只能坐在硬梆梆的鐵籠內,連供犬隻休息的軟墊都沒有,建議結合一些戶外開放空間,設置防水材質的桌椅,讓前來服務的義工。或想要參觀與領養的民眾,方便於空檔時坐下休息,如此既能增進人與狗的友善互動機會,園區內更能增添幾分悠閒氛圍,甚至還可能成為愛犬人士的打卡景點。
建議政府動保政策推動,一定要以「流浪貓狗為主體」,若是經費不足,就要回頭檢視現行的「標案制度」,是否讓寵物福利、空間、飲食更為不利,而人力不足的問題,則建議考慮讓優良的動保團體接手,或派員學習其典範與經驗,而非任由園區髒亂,犬隻因照顧不周而衍生相互攻擊等情事發生。曾有愛狗人士認為「浪浪若由愛狗愛貓人士接手」,「管理的心態」絕對與非愛狗人士的思考方向有所不同,例如缺乏經費時,甚至會引入社會資源,進一步挹注於園區的貓狗身上,如此才有機會提升動物福利。
再看看瑞士,把狗、貓收容空間,打造得與人類居住的房間幾乎沒有兩樣,不僅環境維持得很乾淨,在園區內也很少會聽到狗狗的吠叫聲,如此高的收容品質,值得臺灣學習與效法,打造犬貓的收容處所成為「浪浪樂園」。
綜上所述,要從根本提升犬貓的收容環境,建議公部門要學習國內外優良的民間動保團體的典範與經驗,如此必能一改外界對公立犬貓收容所觀感不佳的印象,讓許多民眾更願意前往這些收容所親近犬隻,進而增加媒合成功與認養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