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歐元區經濟將陷入停滯泥淖?

工商時報【本報訊】 歐元區繼第1季GDP僅成長0.2%後,第2季旋即陷入0.0%的停滯狀態,讓部份財經媒體大膽斷言歐元區經濟恐陷入循環性停滯,更讓歐洲央行(ECB)總裁德拉吉(M. Draghi)不得不在8月下旬於傑克森霍爾(Jackson Hole)舉行的全球央行年會中,暗示未來ECB將扭轉其向來較保守的政策思維,並建議執政者應善用歐洲預算規則中的靈活性,讓財政政策對經濟復甦產生助力。 德拉吉會出此言,無非是歐元區經濟表現實在差得讓人很難抱以期待。尤其是除了法國、義大利經濟表現疲弱之外,就連隻手撐起歐洲半邊天的德國,第2季經濟成長亦衰退0.2%,暗示歐元區全年1.2%的經濟成長率預測,恐怕不保;這時,最讓人擔憂的歐元區通膨率又一路下滑到金融海嘯以來最低水位的0.4%(7月),彷彿昭告通貨緊縮即將浮現。而具有指標意義的德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於近日跌破1.0%的關卡,突顯金融市場對歐洲經濟前景不具信心。經濟低迷、物價緊縮、債券殖利率滑落等債務緊縮(debt deflation)的各項徵兆齊備,砍斷各界寄望去年歐元區經濟復甦得以延續的最後一縷想像。 然而,對歐元區而言,第2季的經濟低迷多少帶點無妄之災的味道。因為,當歐洲好不容易等到對其淨出口規模高於歐元區4倍的美國,走出極端氣候干擾,經濟再度熱絡,並帶動歐元區對美出口明顯回溫後不久,烏克蘭地緣政治風險便於3月底爆發,又讓歐元區出口喪失動能。特別是歐元區對俄進口多為需求彈性小的能源,在用油旺季推動下,維持對俄進口穩定,而出口卻面臨大減,使歐元區對俄貿易赤字第2季年增率暴增至25%,嚴重抑制整體經濟表現,導致第2季歐元區經濟成長不如預期。 再者,歐元匯價走揚也是第2季經濟疲弱的另一主因。歐元匯價自2013年開始走揚,逐漸削弱歐元商品的國際競爭優勢。從ECB公佈的國際競爭力調查指數可知,第2季歐元匯價高達1.37美元,僅有德國、芬蘭等少數國家出口能不受影響,其餘國家的出口動能都受到抑制,更何況歐元匯價走揚還帶來輸入性通貨緊縮的問題。 所幸,從今年第1季後歐元區經濟表現可發現,自歐債危機爆發後,停滯已久的內需動能再度浮現。儘管成長速度不快,但投資、消費自去年第4季起連續3季正成長,顯示經濟已脫離歐債危機時全無內需的窘況。同時,在財政改革略收成效的情況下,各國逐漸由財政緊縮轉為財政擴張,政府不再是拖累整體經濟表現的主要因子。而且,儘管第2季歐元區經濟表現遠不如預期,但經濟下行力道幾乎完全集中於出口發達的德國,其餘各國多半維持平穩表現,部分PIIGS國家甚至出現明顯改善,不僅未受到東歐地緣政治因素影響,更意味著歐元區過往核心與邊陲國家兩極化的發展已獲得長足的改善,歐元區經濟結構並未如表相上看來脆弱。 況且,從產業信心指數觀察,東歐地緣政治對歐元區的經濟實質影響規模仍有限。即使截至7月為止,歐元區各產業信心中止1年來的揚升趨勢,轉而呈現持平,但水準值依舊維持在歐債危機後高點,顯示企業對當前經濟局勢呈現觀望態度,並未因歐、俄間的經濟制裁而轉為悲觀。未來,隨著ECB一系列寬鬆貨幣政策將自9月起開始發酵,年初高漲的歐元匯價可望走跌,對年底出口旺季有所助益;再加上8月中旬起,烏克蘭政府軍事進展順利,抑制歐元區上半年外需低迷的兩大因素已然減輕,伴隨著當前歐元區內需在就業市場改善下逐漸好轉,下半年歐元區經濟表現仍有望優於上半年。整體經濟雖稱不上熱絡,但至少將弱化再次陷入停滯性通縮的風險。 不過,歐元區各國自歐債危機爆發後,經濟對外需仰賴程度漸深也是不爭的事實,近年更約有一半成長動能是來自於淨出口。如今,身為歐元區最大經濟體的德國,第2季經濟出現衰退,一方面是反映第1季季增0.7%的基期效應,更重要的是外需受到重挫。德國央行(Bundesbank)最新的月度報告即直指,歐、俄間的經濟制裁已明顯衝擊到該國的出口及部份國內產業,也將損及其下半年的經濟表現,更讓為一連串經濟數據不佳而傷神的金融市場,變得更加敏感。即使目前金融市場相關的信心指數下跌(如ZEW),仍集中在預期觀感部分,但現況觀感亦已出現鬆動。從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經驗顯示,一旦信心累積跌幅過大,則景氣恐將出現翻轉現象。也就是說,若烏、俄、歐之間的爭議持續升溫,則當前經濟低迷的短期現象,只怕真如媒體預言般,將成為歐元區至明年都還揮之不去的可怕夢魘。這或許正是德拉吉藉全球央行年會的舞台,努力向市場大打強心針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