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蔡總統仍對兩岸關係抱希望嗎

美國飛彈驅逐艦「海爾賽號」30日穿越台灣海峽,這是美國軍艦今年第11度航行台灣海峽;中共針對進入海峽的美軍機、艦,「逢艦必跟、逢機必查」,並在南海、東海、渤海、黃海軍演不斷。美中「行動/反制行動」的軍事對峙持續升高,台灣安全長期處於威脅之下已是既成事實。面對變局,台灣必須體認,國家安全操之在我,任何外力都不足恃。

前總統馬英九以「首戰即終戰」論點,批判蔡英文總統將台灣帶向戰爭邊緣,掀起了朝野政治口水戰,進一步激化台灣內部對立。歸納朝野對台灣前途問題爭點有三:中共是否會發動武統行動?國軍因應中共軍事攻擊的能力與支撐時間?美國是否會出兵介入?嚴格來說,台灣安全如繫於這3個本身無法掌控的因素,前途恐難以樂觀。

扮演意識形態緩衝角色

台海軍力均衡早已向中共傾斜,軍隊人數、武器數量、國防預算規模已不成比例,台灣甚至喪失了過去擁有的訓練精良、武器先進的品質優勢。台灣主要武器系統仰賴美國,許多專家質疑美國出售太多如F-16V戰機、M1A1坦克、大型水面艦艇等昂貴的傳統武器給台灣,在現代化戰爭中只能發揮有限戰力,形成台灣安全的最大隱憂之一。

至於美國是否會出兵干預台海軍事衝突,美國40多年來的「戰略模糊」已不具有足夠嚇阻效應,反而助長了中共武力犯台的氣焰。面對中共強大現代化軍力,對台灣安全的具體保證代表了更沉重的責任與風險,令美國躊躇不前。川普總統日前在答覆記者相關詢問時表示,「我想,中共知道我會怎麼做」,仍維持了美國一貫的模糊立場。

從純粹軍事層面分析,如台海炮聲響起,台灣將立即陷於最險惡局面,承受人員死傷、公共設施、私人財產遭破壞等損失,台灣軍隊可否支撐到美軍馳援,已是無意義的辯論。單純憑軍力不足以嚇阻、抵抗中共犯台,台灣須以整體國力、國內共識、民主自由價值為後盾,同時深化台美雙邊關係,改善兩岸關係,降低雙邊敵意,方有可能長治久安。

台灣必須打破「美中關係惡化對台灣有利」的迷思,這次美中關係全面交惡,已對台灣安全造成嚴重衝擊。相反的,如兩岸關係改善,台灣在兩大強權競爭之中可扮演「意識形態緩衝」角色,將有助於本身安全保障。

台灣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川普政府對台灣的支持確實超越歷任美國總統,但美台關係仍存在2個值得關注現象:關係過於「淺碟化」,未脫以「台灣牌」箝制中共策略範疇及抗中優先,助台次之。

蔡英文日前告訴美國智庫,應早日建立更具建設性的台美安全合作關係、啟動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及強化與其他理念相近民主國家連結,顯然她也感受到美台安全及經貿關係仍缺乏制度化、法制化的機制與規範。

台灣宣布明年元月全面開放美國豬牛進口,就是要為具有「深遠戰略意涵」的FTA或雙邊貿易協定(BTA)鋪路,深化美台關係,雖然受到美方熱烈的歡迎與肯定,但目前為止,主管貿易談判的「美國貿易代表署」仍未表態,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31日在視訊會議中,也未作任何正面回應,凸顯了當前美台關係中的政治及安全層面高於經貿關係,無法跳離美國全面制衡中國的戰略架構。

美國無意改變一中政策

蔡英文更大的挑戰其實來自內部,一個分裂、沒有共識的社會,無法應付外來威脅,民進黨政府強勢、跋扈作風,斷絕了透過理性溝通、辯論建立共識的管道,剛剛宣布的開放美國豬牛進口更進一步撕裂社會,也削弱了對外交涉、談判的能量,遑論因應中共的軍事威脅。

台灣民眾的認知與現實有相當落差,民調顯示,近8成民眾認為中共不可能攻台;一旦兩岸爆發衝突,近6成民眾認為美方會出兵協助;偏安的心態經不起檢驗,民進黨卻樂於操作,以製造虛幻的安全感與自信,再加倍對抗大陸,將成國家安全最大的威脅。

中美關係惡化,兩岸關係基礎跟著鬆動,美國固然極力對台軍售,展現對台灣安全的關切及承諾,但美國無意改變「一中政策」,台灣也不能把安全全盤寄望於美國的善意,必須要有自己的打算。蔡英文總統就任4年來,始終對兩岸關係寄予希望,認為「蔡習會」蠻有吸引力,面對中美新情勢,兩岸關係可能崩盤,她有責任說清楚對兩岸關係的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