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藍綠愈罵 柯文哲聲勢愈強

以前在兩大黨夾擊下,台灣幾乎沒有第三勢力的空間,可是近日柯文哲氣勢大振,代表兩大黨嚴重衰退。

根據網路媒體《放言》於五月二十六日的總統大選民調結果,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的支持度約百分之二十七,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約百分之二十五,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約百分之二十一。另外,日前聯合報的最新民調亦顯示,賴清德的支持度約百分之二十八、侯友宜約百分之二十四、柯文哲約百分之二十二。賴清德在不同的民調公司調查之下,雖然都稍微領先,但幅度不大,隨時有可能被翻轉的危險。

柯文哲的聲勢其實是藍綠雙方創造出來的,藍綠愈罵,柯文哲的聲勢就愈強。五月二日,政大學生舉辦「政治進入大學!?青年與主席有約」活動,邀請到柯文哲演講。被學生問到如何解決低薪問題時,柯文哲表示,基本工資與低薪無關,人民覺得薪水不夠,主要是因為物價成長率比薪水成長率還快。柯文哲的邏輯沒錯,薪水調漲四成,但物價就接著調漲六成。薪水跟不上物價的上漲,政府沒有控管好物價上漲的速度,人民當然覺得薪水永遠不夠。但綠營沒有注意到這點,反而批評柯文哲歧視某些科系,認為某些科系教出來的學生薪水太低。綠營身為執政黨,沒有檢討物價上漲過快的問題,反而批評柯文哲,這讓對薪水無感的上班族更加反感。

五月二十八日,柯文哲受邀至台大政治系系學會和亞太青年協會主辦的「2024校園總統馬拉松」演講,對於兩岸的議題,柯文哲認為,目前台灣最頭痛的問題便是中國,並引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名言「可以合作時候合作,需要競爭時候競爭,必須對抗時候要對抗」,表示兩岸不要在可以合作時對抗,應將雙方底線劃清,並強調「我們的底線是台灣自主」,務必向中國講清楚,但若越線,也只好拼下去。

綠營時常批評柯文哲是中國同路人,並用檳榔、叉燒包、西瓜、紅心芭樂等字眼暗諷柯文哲,但是,日前民進黨主席、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傳出將兩岸論述自「抗中保台」轉變為「反共不反中」基調,令人覺得民進黨似乎想把中共和中國切割論述,但切割論述的意義為何,賴清德必須清楚說明,否則台獨理念將被模糊的兩岸政策淹沒,這與柯文哲的論述有何不同?

國民黨立委江啟臣日前接受資深媒體人黃光芹專訪時表示,根據幾份民調顯示,柯文哲的四十歲以下支持度位居第一,國民黨並沒有吸收到討厭民進黨的年輕支持者,江啟臣認為這是一項警訊。國民黨對於柯文哲一向不放在眼裡,雖無特別批判,但輕微批評倒是一直存在。侯友宜不久前被問到死刑犯問題時曾表示,若當總統,該做的事絕不等待。對此,柯文哲反而將了侯友宜一軍,認為頭腦清楚的人都不該在此時表示要立刻處決死刑犯。

總之,藍綠的批評沒有壓下柯文哲,反而讓他有發言的舞台。藍綠必須檢討反省,為何無法擺脫第三黨,成為兩黨之爭的局面?即使美國兩岸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企圖指出柯文哲傾中的言論,也能被柯文哲解讀成自己是最能跟美中溝通的人。只能說,柯文哲相當聰明,一人即能抵擋藍綠智庫的大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