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虐死社會事件不容忽視
動物都會捍衛下一代的成長,人類號稱萬物之靈,卻出現母親虐死小孩的事件,人性真的不如獸性?
近日台灣社會發生一件駭人新聞事件,即親身媽媽疑似虐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在哺乳類動物的生態裡,母親愛孩子是天性,但近年來台灣發生多起虐兒事件,母愛的天性似乎已被道德敗壞的環境蓋過了。
日前,一歲五個月大的男嬰頭部受傷送急診搶救不治,院方認為死因不單純。院方發現男童顱骨骨折、顏面多處挫傷,死因並非單純僅像從床上摔下來導致頭部重創而死。其實,該男嬰與生母於去年七月,已被高市社會局通報為「脆弱家庭」,且生母分別於去年十二月、今年三月還被指控家暴,沒想到十一月就發生男嬰被虐死的悲劇。對於沒有母愛且虐死自己孩子的媽媽,社會大眾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悲劇?教育單位該如何面對家庭倫理喪失的重大問題?政府該如何修正制度或法規來防止虐兒事件?
少子化已是國安問題,台灣卻接連出現虐童、虐嬰案件,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今年上半年,遭家內照顧者施虐致死的兒童至少多達八個,全台共十六個。此外,根據衛福部受虐兒童人數統計,二○二二年,兒童受虐人數高達約一萬二千人,相當驚人。去年,全台灣十八歲以下兒童、青少年因遭受虐待而通報後的死亡人數,創下歷年新高,達一百二十七人,平均每周有二點四名兒少死亡,這對已開發的民主國家而言,是很誇張的數字。照理,孩子生得少,父母應該很疼愛,但在少子化的情況下,受虐兒童的數字竟然逐漸攀升,是工作壓力讓孩子成為父母的出氣筒,還是因為道德敗壞、男女關係混亂,導致母愛喪失,取代的只是想玩樂的心?
到底台灣目前的虐兒通報系統狀況如何?專家指出,台灣目前的兒童保護體系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案件通報系統處於超負荷狀態,大量的通報導致社工人員壓力過大,因為案件篩選需耗費大量時間,因人力不足問題,真正需要跟進的虐童案件卻常因資源不足而無法得到充分處理。此外,公權力的介入不足也是一大問題。在許多案例中,社工無法及時與受虐兒童接觸,有些家長還會用各種方法阻止社工接觸受虐兒童。對此,一些專家建議,應該增加社工的權力和資源,以便他們在發現虐待跡象時能迅速且有效地採取行動。
兒童本身是弱勢,兒童權利的保護不僅是道德上的要求,也關係到國家的長期發展和穩定。台灣需要從根本上改革其兒童保護體系,包括加強法律支持、提供更多資源給社工及相關部門,並改善跨部門的協調和合作。在社區互動方面,里長或相關單位應該多舉辦親子活動,建立社區關係,讓社區居民能夠因認識而彼此關懷。換句話說,社區居民關懷的力量可以幫助脆弱家庭減輕精神上的壓力,進而降低父母虐兒的暴力衝動。
虐死事件暴露出台灣嚴重的社會問題、道德問題,以及倫理問題,不容忽視。希望社會大眾能重視這個問題,一起督促政府改革兒童保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