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請關注我國「下流老人」自殺問題

臺灣各族群自殺率以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最高,每十萬人中有廿六‧六人至卅九‧九人,且高於全球估計的老年人自殺率每十萬人有十七‧六人。一個蕞爾小島,何以致之讓老人不想活下去?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研究發現,臺灣老人自殺可從精神疾病與身體疾病、男性與女性等四個方向來分析:在精神疾病方面,影響最大也就是盛行率,其中以睡眠障礙佔最高,每十萬人佔十八‧三%、其次是憂鬱症和焦慮症,分別佔十五‧七%與八‧一%。國衛院研究員吳其炘表示,睡眠障礙雖造成的自殺風險較低,但因盛行率高,因此對整體族群影響,甚至比風險較高的憂鬱症還大。

在身體疾病方面,盛行率佔最高的是高血壓,每十萬人佔八‧九%影響最大,其次為癌症七‧四%和消化性潰瘍七‧二四%。吳其炘指出,值得注意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和骨質疏鬆對對自殺影響也各有三‧四八%和一‧四四%,其中退化性關節炎的自殺盛行率與自殺風險,都隨年紀影響越來越大,研判是因其會影響行動、疼痛難耐,對老年人生活品質影響越來越大導致。

依男女性別分析,研究發現解決精神疾病可減少女性自殺率達四十六‧三%,但是男性則僅卅四‧一%;若解決身體疾病可減少男性自殺率卅七‧八%、女性則為卅四‧二%,差異較小。吳其炘說明,推測是因憂鬱症、焦慮症都在女性盛行率較高,且自殺風險值也更高,因此整體精神疾病影響對女性較大。

學者、專家的分析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自殺的盛行率是以精神(心理)疾病與身體(生理)疾病做分類,但是在現實社會生活面經濟條件也可能是自殺的因素,日本人在今年初出版一本書,書名叫「下流老人」,這個名稱沒有侮辱老人的意思,而是指經濟生活上極為困難的老年人,「下流老人」需具備三個條件,其一、收入極低,其二、沒有足夠存款,其三、遇到困難時沒有可依賴的人。這些「下流老人」自殺比率專家學者好像很少加以統計研判原因,頂多以精神疾病或身體疾病做歸類,若老人同時有精神、身體兩種疾病,或兼而沒有足以生活的經濟條件,在貧病交加之下而自殺,不知專家學者怎麼去研究分析歸類?我們的國家根據內政部住宅資料統計,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今年已高達六十二萬七千一百六十七戶,較十年前三十三萬戶翻倍成長;其中,僅一名老人獨居的宅數,更高達四十七萬七千零六十六戶、佔七十六‧○七%,這些獨居老人有多少人已經淪為「下流老人」?在生活無依無靠,或舉目無親的孤獨環境之下,他們自殺比率又如何?學者專家研究發現,若解決六十五歲以上老年族群的睡眠障礙,可減少約十八%自殺,解決憂鬱症可減少近十六%;第三則是身體疾病高血壓,妥善控制與治療,也可多少降低老年人自殺率;反而臺灣「下流老人」的自殺如何能有效加以降低卻沒有人去研究。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此次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自殺研究案中,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失智症老人反而會降低自殺風險,可能是失智症會造成患者隨病程造成認知退化,因而喪失自殺的認知與能力,有人說這是「一個有趣的結果」,但是我們寧願以嚴肅的心情來看待失智的長輩,而不會以有趣、無趣來說此事。

〔警語〕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如果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