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關注人民幣強力升值帶來的效應

工商時報【主筆室】 人民幣匯率在今年強勁升值,8月創下史上最高單月升值幅度,年初至今已經累積上漲逾5.5%,累計的升值幅度雖然與新台幣、韓元相去不遠,但是人民幣是在外資撤退、外匯管制趨緊、經濟成長走平的貶值陰影下逆勢上攻,特別具有指標意義。在眾人預期之外的人民幣升值效應,出現「股匯雙升」的訊號,展現強大的吸金能力,將對今年第4季兩岸貿易、投資帶來強大的影響。伴隨著經濟結構轉型的「調結構」效應,醞釀已久的「人民幣消費力」熱潮,有可能爆發。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局的統計,人民幣今年全年穩健升值,進入8月之後更出現凌厲的漲勢,單月1.93%的升值幅度,創下史上第一大的單月漲幅。回顧今年前8個月,元月強升1.14%,2、3月略為貶值,4月升值1.09%,5月升值0.43%,6月1.31%,7月0.69%,到了8月更出現單月最大升值幅度紀錄,9月第一個交易日,人民幣兌美元的匯價就突破6.60元的大關,並且在9月短短幾個交易日內,展現挑戰6.50元的強烈企圖心。 海外媒體習慣以政治性的角度來解釋人民幣升值,認為這是人民銀行配合8月北戴河、10月18日的第十九次全國黨代表大會,營造全民團結與景氣榮景所創造出的政治行情,這個解釋其實過度簡化了。 首先,人民幣升值本質上是「補漲」,相較於歐元、日圓、新台幣、韓元等貨幣,人民幣在去年大幅貶值、今年上半年回穩,即使在8月強升之後,仍然沒有超漲。相較之下,今年全球最強勢的貨幣是歐元,從年初至今兌美元累計升值13%,另外日圓、新台幣、韓元兌美元的匯率升值幅度也都在6%以上,從市場自然波動的結果來看,人民幣相較於主要貿易國家的貨幣,只是過度貶值之後的補漲行情。 其次,大陸政府在「一帶一路」的經濟大戰略下,推動人民幣自由化的腳步沒有停歇,只是將焦點從外資炒作的每日外匯市場,轉移到長期戰略目標設定的基礎建設投資,並且將具有資金外逃嫌疑的巨額海外購併漏洞堵住。一帶一路從2013年提出,中國已成功獲得60個國家支持,簽訂數百個投資項目,包括中國和寮國之間418公里鐵路、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620億美元的經濟走廊、以及哈薩克斯坦的霍爾果斯邊境國際合作中心。一帶一路預計將啟動5千億美元的投資,從基礎建設投資帶動相關的直接投資,最終展現在貿易金額的增長上,將會產生強大的人民幣外匯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下,人民銀行在2015年推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這個由中國自行創建的支付和結算系統,未來一帶一路創造出的外匯交易需求將讓跨境交易更加簡便,推動CIPS成為跨境人民幣支付的主要工具,使人民幣擺脫現有國際通匯網路的控制,擺脫投機操控的干擾,在投資與貿易領域獲得最大的使用。 今年5月26日,人民銀行在外匯市場推出「逆週期因子」,再度將人民幣的外匯交易獨立性向上提升,表面上這是央行提升操作靈活性,增加匯率中間價計算的模糊性,深層卻是持續擺脫外匯炒作干擾,增加實質外匯需求對匯價的比重。逆週期因子的公式複雜,但是成果非常顯著,解決了人民幣無法合理反映美元貶值的問題,從提出至今3個多月的交易,人民幣累計升值超過2.8角(2,800基點),貢獻今年匯率升值幅度超過80%。 因此,此波人民幣強勢升值,動能與市場機制都來自高層次的國家戰略布局,而且符合市場自然波動的趨勢,單純用外匯管制的政治操作來解讀,必然會失準。強勢貨幣原本就是大國政治的要件之一,匯率展現穩健的走勢,是中國晉身領導全球的政治經濟霸主的重要指標。 同時,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之後美元持續貶值,內政寸步難行,高調的投資回流不見蹤影,相較上,中共十八大以來強力推動「調結構」的經濟轉型,至今即將進入第6年,國內消費穩健增長,進出口維持全球領先地位,醞釀許久的「人民幣消費力取代美元消費力」已經逐漸浮現了。人民幣升值可能帶動大陸內需進一步的增長,成為十九大時期中國經濟轉型的主軸,這是此波人民幣升值最重要的訊號,大陸經濟原本就是全球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能,如果經濟調結構的成果展現,強勢的人民幣帶動「人民幣消費力」的大趨勢,必然是台灣廠商必須把握住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