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七升空 太空三期計畫起步

中國時報【李侑珊╱台北報導】 今年適逢人類登月50周年,台灣發展太空長程計畫也屆滿28年,繼首顆自主研發衛星「福衛五號」在2017年順利發射後,台美合作製作的「福衛七號」也在6月25日順利升空,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表示,衛星計畫側重實務任務、氣象觀測等民生用途,未來將繼續執行,盼能帶動航太產業發展。 余憲政指出,回顧台灣太空計畫,第一期自1991至2006年,發射衛星為福衛一號、二號及三號,功能分別是儀器酬載衛星、地面光學遙測衛星與氣象觀測衛星;這段期間由於發展航太科技缺乏基礎,三顆衛星的基礎建設,包含實驗室設備、測試廠房搭建都向國際合作。 2004至2018年期間,台灣太空長程計畫邁入第二期,余憲政提到,這段時間最重要的發展,即是「福衛五號」發射成功,這也是我國首度自主設計與製作的酬載衛星,從太空照相機儀器、感測器等,都是來自台灣半導體產業設計,證明台灣也有自主研發衛星的能力。 上(7)月在美國發射的「福衛七號」,代表台灣進入太空長期計劃第三期。余憲政說,「福衛七號」是大型台美合作計畫,技術基礎則是延續「福衛三號」,儀器與設計都來自於美方,功能是提供全球氣象資料。「福衛七號」在發射升空後,16日成功觀測到第一筆大氣層和電離層剖線資料,各項功能測試結果均為正常。 余憲政強調,回顧台灣發展三期成果,逐漸走出台灣特色的衛星技術,也偏向民生用途,盼未來太空產業升級,與精密機械、電機電子零件產業相結合,投入大量衛星製造,朝國際航太產業發展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