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衛五號發射升空 陳良基:台灣未來在太空科技絕不缺席
ynews:mark=twembed
台灣首個自主研製的衛星「福衛五號」25日凌晨成功發射升空,科技部長陳良基中午接受網路媒體《科技報橘》專訪時表示,台灣目前已養成航太產業鏈實力,未來在太空科技領域絕對不會缺席。
福衛五號25日凌晨2時51分成功發射升空,國研院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表示,估計正式運行後,每年能提供20多萬幅影像,預計2周後可傳回第一張影像。余憲政也指出,福衛5號是一顆充滿台灣味的衛星,像是CMOS影像感測器等衛星的主要元件皆為台灣自產自製,也證明台灣擁有自主研發衛星的能力。
科技部長陳良基也表示,目前太空中心均能掌握福衛5號的樣態,同時也將對衛星的各項功能進行測檢測,期盼1周的時間能穩定樣態,2周後取得首張影像。在福衛5號能每2天經過台灣一次,每天繞地球14.5圈的狀態下,可用於量測固定點的變化,帶來特殊的商業價值。
在接受《科技報橘》專訪時,陳良基談到,福衛五號有幾項重要的技術突破,對台灣航太硬體或衛星技術而言具有重大意義。陳良基也提到,在開發CMOS光感測元件過程中,由於CMOS尺寸較大,設計難度較高,且因福衛五號必須維持在720公里高的太空中觀測地表,在雜訊比的調控及校對工作就花費了將近1年的時間,相關工程師都在暗房進行調校作業。
陳良基也表示,衛星內部使用的電腦,一部造價都達上億元,但其實衛星內部使用的電腦和個人電腦(PC)非常相似,只是當我們的產業技術可以從地面轉而應用於太空時,價值將會變得完全不同。陳良基也說到,這次透過與國內相關廠商合作,算是一種練兵,包括太空中心本身的整測能力在內,福衛五號帶動了台灣相關產業,進一步提升台灣航太相關技能,陳良基強調,「台灣未來在太空科技絕對不會缺席」。
從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成功案例來看,太空相關產業是國際強權競爭的項目之一,科技部目前也正在與專家研議規畫第3期太空計畫的方向,預計在2018年第2季,福衛七號發射前後提出計畫。
余憲政也說到,太空產業的特色為投資金額大、時程較長,初期可以嘗試從元件端供應著手,有機會還能進入國際太空產品市場。
相關報導
● 在浩瀚宇宙中點亮台灣之光 福衛五號衛星順利升空、進入軌道!
● 福衛五號「出門」準備升空 太空中心不捨又期待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