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衛五號」傳回影像不如預期 國研院:科研有不確定性 盼國人給予校對期時間

有平面媒體以頭版、聳動標題報導我國第一顆自主研發衛星福衛五號「傳回照片全失焦 福衛五號恐失能」,我國國家實驗研究院今天(19號)召開記者會說明福衛五號運作現況,並舉出報導中許多不符實際情況之處。一位人現正在美國的中研院院士接受電訪時指出,國際上發射衛星到太空,發射成功後都還需要至少2到3個月的衛星測試調校,這非常正常,現在要論福五成敗還太早,應該給予衛星調校期。        

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表示,「福衛五號」8月25號發射後,由國研院太空中心進行各項功能檢測,並於臺灣時間9月8號開啟遙測取像儀對地試照,影像順利傳回地面,由太空中心團隊進行影像處理,目前影像品質不如預期,據初步分析,可能是遙測取像儀的焦距產生偏移,至於原因,太空中心依標準作業程序在地面進行各項測試時,都沒有發生類似情況,但發射過程或太空環境的變化難以預測,這就是科學研究的不確定性。

余憲政指出,「福衛五號」能拍照、能傳回影像,沒有到「失能」程度,但影像有部分光斑、山谷拍攝影像有條紋狀,目前太空中心初步規劃三種解決方式:一是根據「熱漲冷縮」原理,改變衛星內部溫度,以改變遙測取像儀的焦距,但這方法能改變的程度有限;二是改變衛星高度,來符合目前遙測取像儀的焦距,由於「福衛五號」設計有推進系統,可改變高度,但此作法可能會縮短任務壽命,也會改變軌道周期,且無法維持每兩天固定再訪臺灣的規律;三是以「福衛五號」影像和過去「福衛二號」拍攝的影像對比,用軟體進行「回溯修正」,改善解析度。

「福衛五號」計畫主持人張和本博士表示,太空中心知道「福衛五號」都是人民的納稅錢,會以最負責的態度來將影像提升到原本預期程度,也希望國人給予時間。國研院副院長吳光鐘表示,NASA的哈伯太空望遠鏡也歷經3年多的修復,才達到原本設計的期望,他相信,「福衛五號」不會花到如此久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