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揭阿茲海默研究大騙局!16年失智療法得打掉重練?

兩名投資客的放空操作,竟牽扯出史上最大失智學術研究醜聞。該醜聞不只誤導學界16年研究方向,讓上億美元投資打水漂;更令人擔憂的是,若論文為假,現行失智診療,是否也需一併從頭來過?

16年來,學界對於阿茲海默症(失智症一種)的理解,正面對巨大挑戰!

7月21日,知名學術雜誌《科學Science》發表一篇標題為「學界汙點」的報導,直指目前在阿茲海默領域中,最具份量的一篇論文,充斥著大量、可疑的圖片造假。

該論文是2006年,由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神經科學家萊斯內(Sylvain Lesné),於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所發表的論文。論文指出,阿茲海默症的主因,恐來自大腦中一種名為「Aβ*56類澱粉蛋白」的大量沉澱。

自該年起,全球大量阿茲海默症學術工作者,以此方向投入阿茲海默研究。該論文16年來,已累積引用超過2000次,《科學》更聲稱,光是今年度,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就投入了超過兩億美元的經費,資助相關假說的相關研究。

可以說,這篇極具影響力的論文,曾為失智症的學術大廈,打下了深厚的地基,但倘若該篇研究被證實,是基於造假的數據,這「巨人的肩膀」,恐將一夕轟塌。

調查,起源於投資客的放空策略

根據《科學》的披露,整起事件起源於兩名投資人想要透過放空「開發阿茲海默症藥物公司Cassava Sciences」的股票,來賺取巨額利潤。

為了放空,該兩名投資人計畫調查Cassava旗下的阿茲海默藥物研究,他們預估,只要能提出該藥在研究過程中的破綻,就能導致Cassava股票的崩跌。

經委託律師的居中牽線,他們找上了來自范德比爾特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兼內科醫師 Matthew Schrag,並給付該醫師一筆1.8萬美金的調查費。不久後,Matthew Schrag循線開始研究Cassava藥物的學理根據,最終,發現了Sylvain Lesné撰寫的可疑論文。

該論文的可疑之處,在於關鍵的數據圖表中,多處用以表現「蛋白累積量」的圖表具有近乎100%的相似性。等於兩隻不同的老鼠,竟能夠得出近乎相同的數據,這在自然界中,幾乎不可能。

更驚人的是,進一步追蹤Sylvain Lesné的其它學術研究,又有額外10篇與「類澱粉蛋白」相關的論文,同樣有實驗圖片造假的嫌疑。

目前全案仍在調查當中,截至今日,被視為眾矢之地的關鍵人物Sylvain Lesné仍未出面澄清,美國國家衛生院在收到Matthew Schrag的調查報告後,也宣布展開清查。

「我們也在震驚當中,」台灣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也坦言,作為當代失智症成因的最主流理論,全球如今有無數阿茲海默學者、企業、政府部門,都投入「類澱粉蛋白與失智症」的研究中,如果最後調查結果公布,論文數據確實造假,「那失智症的研究,大家都白玩了好多年。」

「Aβ類澱粉蛋白」假說,並未被全然推翻

雖然此次學術醜聞茲事體大,但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鄭菡若則指出,即使Sylvain Lesné的論文被確認為假,也不等同推翻「Aβ類澱粉蛋白」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症主因的假說。

她指出,「Aβ類澱粉蛋白」是一種大腦細胞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物質,依據該蛋白的聚合情況,又能進一步分化成各種型態,而Sylvain Lesné的論文中所指出的Aβ56,是由12個「Aβ類澱粉蛋白」所聚合的蛋白寡體,而這僅是「Aβ類澱粉蛋白」眾多型態的一種。

她調查,自2012起有關Aβ56的論文,若扣除源自Sylvain Lesné實驗室的研究,全球僅有20多篇,但關於Aβ類澱粉蛋白假說的論文,至少有上千篇,Aβ56的研究,僅僅是該假說的一小部分。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陳韻如也指出,究竟哪一個種類的「Aβ類澱粉蛋白」,對於大腦最有毒性,其實是百家爭鳴,過去哈佛團隊就曾主張Aβ2的毒性才最高,但也有學者主張,是某一個聚合範圍的Aβ類澱粉蛋白,都具有高毒性。

失智治療的研究大廈,仍然屹立

此外,值得慶幸的是,目前臨床上針對失智症所給予的治療,並不會因這次的論文事件,而造成太大的影響。

陳亮恭指出,這回由Science所揭露的學術醜聞,圍繞在失智症的病理成因上,目的就是希望,可以找出造成失智症的「生物指標」,並針對指標開發藥物。

但由於過去十多年來,學界中,對失智症成因,仍缺乏共識,加上相關藥物的臨床研究,也未見顯著成效,因此失智症治療,其實長年都與「生物指標」的分析無關。

陳亮恭以糖尿病為例解釋,臨床上已經知道,造成糖尿病的主因,來自關鍵「生物指標:血糖」的過高,因此,醫師可以針對血糖調控,開立處方;但如果是要改善因糖尿病所引起的嗜睡、發炎、頻尿,就是所謂的症狀藥。

作為對照,目前失智症的用藥,多半僅停留在症狀藥,包括由失智症所引起的情緒轉變、妄想、嗜睡,都有相應藥物能夠控制,但對於引起失智症的核心指標,學界至今沒有解答。

「現在普遍的推測是,失智症的成因,本身就是複合式的,」陳亮恭解釋,具有心血管疾病的體質、長期飲食失調,或是擁有心理疾病,都可能是間接引發失智症的因素。

陳韻如也指出,由於罹患失智症的病患,許多都具有多重共病,而不同共病下,所需要的失智症治療方式也不同,究竟何謂失智症患者最準確的治療,仍需要更多研究的投入。

因此目前針對失智症的醫護模式,也漸漸從針對單一症狀的醫治,轉為更多元面向的預防整合,像是關渡醫院的高齡醫療門診,就以手眼協調度、記憶力、空間感等高階認知功能,作為評估失智的風險。

順應整合醫療的趨勢,目前國內不少高齡醫療,也透過將運動、遊戲、勞作、食療納入第一線處方箋,試圖直接控制造成失智的風險因素,達成延緩、預防失智的發生。

一場阿茲海默學術領域的大風爆,固然誤導了許多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但好在,關於阿茲海默的假說,並不需全盤重啟;臨床上關於預防、延緩失智的診療大廈,仍然屹立不搖,想遠離失智症的侵襲,民眾依然有路可循。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元宇宙醫療正夯,玩VR遊戲還能防失智
整合醫療、科技、社區,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推高齡照護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