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侵佔人類將永不停歇,如何面對工作不夠的未來?專訪《不工作的世界》作者薩斯金

英國知名經濟學者薩斯金,在3年前的著作《不工作的世界》中,早預言AI侵占人類工作的腳步永不停歇。他又如何看待2023年生成式AI崛起的衝擊?《遠見雜誌》5月專訪薩斯金,深入探討他的說法。

從過往數次工業大革命的歷史看來,每次新技術興起,都會有勞工因此掉隊、失業,但也可能有新職位出現,支撐起全新的產業。去年至今由ChatGPT等應用引發的生成式AI風潮,對於人類工作的衝擊到底如何?這次科技取代人類的結局,是否不一樣?

3年前著書,準確預言AI取代人類能耐

英國知名學者薩斯金(Daniel Susskind),是全球少數長期鑽研人工智慧與科技對於人類社會和工作衝擊的經濟學家,他並曾擔任過英國首相策略單位的政策顧問。

早在ChatGPT爆紅之前的2018年,他在T.E.D.上以「關於未來工作的3大迷思」為題演講影片,就獲得各界迴響並創下超過160萬人次瀏覽人氣。3年前推出的《不工作的世界》(天下文化出版)著作中,他更預見了現下生成式AI正在全球職場刮起的風暴。

例如,許多人曾以為人工智慧會最先取代缺乏專業的簡單工作,實然,他在書中指出,包含需要高度專業的醫學診斷、法律合約起草、或駕駛汽車在內,機器都可代勞接手,大大顛覆了傳統經濟學家既往觀點。而從今年初GPT-4發表,證實這個升級版的ChatGPT已通過律師資格考等成果,說明薩斯金書中預言無誤。

如今,全球人工智慧的發展正處在關鍵時刻:特斯拉馬斯克已連署千人呼籲全球該暫停研發半年;一手促成ChatGPT爆紅的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近期則赴美國會聽證,同意該監管。

到底薩斯金如何看待生成式AI的革命?對於焦慮自己將被取代的上班族,又有什麼建言?

別對自動化掉以輕心!超過六成工作裡,有三成以上能自動化

在《遠見》5月中的視訊專訪裡,貌似溫和,說起話來卻很有力量的薩斯金,一開口便直言,雖然過往出現過AI寒冬,也有類似生成式AI爆發的時刻,這種科技侵占人類任務的過程,將是永不停歇(relentless)。

他特別用任務侵占(task encroachment)一詞,描述技術變得更加能幹的情形。並強調,會用這個名詞來界定,是因為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會被自動化,而有些工作任務應該只是被「侵占」一部分。

薩斯金提醒,將工作拆分為「任務」,才能看到科技對人類工作影響的完整面貌。他引述麥肯錫針對美國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的工作可以完全自動化,但人們不應該掉以輕心,因為有超過6成的工作中,30%以上的個別任務能夠自動化。「從個別任務的角度來看,美國勞動市場上的大部分工作,已經有非常重要的組成可以自動化。」

換句話說,如果有三成以上任務可被自動化,企業主調降薪資條件或縮編是可能發生的。

即使AI法官不會出現,未來留給人類做的事情將愈來愈少

此外,他補充,例如很少見到洗衣服機器人,背後有著營利性考量,做這樣的機器人取代廉價人類洗衣工並不划算。尚未見到AI法官普及,則是出於道德上的原因。

另外,有些工作將永遠不會全被自動化,則和政府監管以及不同國家的文化接受度有關。

這代表我們不用過度擔憂人工智慧的威脅嗎?薩斯金悲觀地表示,即使有這些減緩人力被取代的因素,以他的推斷,未來留給人類做的事情依然愈來愈少。

雖然出於道德上的原因,使AI法官暫時不會普及,但薩金斯認為未來能讓人類做的事情,仍會愈來愈少。Unsplash by Sasun Bughdaryan
雖然出於道德上的原因,使AI法官暫時不會普及,但薩金斯認為未來能讓人類做的事情,仍會愈來愈少。Unsplash by Sasun Bughdaryan

全面的結構性失業即將來臨!未來兒孫輩沒有充足工作機會

為什麼會如此?薩斯金認為,現階段看來生成式AI還能夠與人類互補,但隨著技術益發強大,替代力量將壓過互補。

他指出,以往新技術會替代一部分工作以外也有互補,也就是說產生新的職缺給人類,主要是為了補足機器做不好的地方,所以過往每次工業革命,雖屢有專家提出悲觀看法,最終沒有帶來龐大的失業潮。

但人工智慧變革的可怕之處在於,互補力量將逐步減弱。由於人類已不是最適合執行這些任務的選擇。隨著任務侵占持續發生,將更多複雜的新任務分配給機器,已是更明智的做法。

到底,人類工作的未來會是什麼樣貌?失業的衝擊對哪類人最嚴重?薩斯金以摩擦性技術失業和結構性技術失業,區分人們失去工作的類型。前者指的是在職缺數足夠的情形下,因為技能、身分、地點錯配(mismatch),無法找到工作,這恰巧也是現今社會面臨的挑戰,同時是未來10到20年之間的重大議題。

不過,他勾勒出的結構性技術失業前景,顯得更加駭人。薩斯金解釋,在更久遠、我們的兒孫輩一代,恐怕根本不會有足夠的工作機會存在。

AI時代如何做好準備?專注在難以自動化的任務,而非學技術

那麼,面對任務侵占,處在漸進被取代的當下,除了焦慮以外,我們還能有什麼作為?

對此,薩斯金提出2種策略。首先,考慮到AI將會是新時代的重要資本,可以選擇成為有能力建造機器的人,但若要求年屆不惑的會計師轉型成軟體工程師,恐怕是天方夜譚。

因此另一條路是試圖和機器競爭,也就是專注在難以自動化的任務,例如特定類型的人際與溝通、解決問題等。

無論選擇哪條道路,薩斯金強調,最不應該做的即是「浪費時間去做那些技術已經很擅長的」事情。在學校中也一樣,他指出學校面臨的挑戰在於,有太多學生投資時間在技術早就能執行的例行任務之中。

他也補充,過往對生涯的想像是先受教育,然後進入職場工作,但因為技術不斷進步,我們無法保證有哪些技能在10年後一定更有價值,因此工作者將不得不在職業生涯中,多次進行再培訓、重新培養技能。

台灣教育不應重理輕文,重新思索生命意義將是未來大議題

台灣的產業結構,讓家長和學生可能「重理輕文」,薩斯金表示,他同意應該在選擇科系時關注就業前景,但如果認為大學是「學習將來重要技能和能力的唯一機會,」這是錯誤的觀念,「教育不是一次性的事情。」他主張靈活性(flexibility)可以幫助我們應對未知,我們應該打磨自己,保持以大學階段強度與態度重新學習的意願與能力。

在當天視訊專訪中,薩斯金雖然坦承人工智慧的變革擋不住,但他也感性地擔憂,認為勞工們因為社會變革失去生機,沒有工作之後,如何維繫生命意義,將是全球都避免不了的重大議題。

無論他的觀點是過度悲觀或務實,如何面對工作不夠的未來?無論個人、企業以及政府做出何種選擇,薩斯金都已經提醒我們,要做好準備。

《不工作的世界》,薩斯金(Daniel Susskind) 著。天下文化提供
《不工作的世界》,薩斯金(Daniel Susskind) 著。天下文化提供

薩斯金(Daniel Susskind) 

學歷: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職:倫敦國王學院經濟學研究教授,兼牛津大學人工智慧倫理中心資深研究員
經歷:哈佛大學甘迺迪獎學金得主,在英國首相、唐寧街十號、內閣辦公室擔任政策顧問與分析師,在牛津大學擔任經濟研究員等
著作:《不工作的世界》、合著《專業人士的未來》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生成式AI革命/AI會取代人類的工作?這次真的不一樣
與AI合作,是不被取代的唯一出路
生成式AI攻占職場,將讓多語變「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