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蘭/全英授課?!提早全球化的新選擇?

程金蘭/全英授課?!提早全球化的新選擇?
程金蘭/全英授課?!提早全球化的新選擇?

全球化、少子化席捲教育體制。台北市公立社區高中因應家長和學生需求開辦國際班,全英文授課,跨國結盟美系「雙聯制」、英系「IFY」學制學習課業強化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一條龍接軌美、英歐陸國家出國留學的風潮崛起。

北市中正高中校長江惠真一身黑色洋裝,卻很不搭的是腳上穿著一雙球鞋,匆匆忙忙的趕來電台受訪,她挽著包包,連聲抱歉的說是美國方面的督導諮商老師來台,一直開會溝通到剛剛,所以時間緊繃,很急很趕!

江惠真講的是她辦學的挑戰,也是台灣面對全球化競爭的壓力,這家長這學生的出走⋯⋯

江惠真是個熱心熱情為學生找出路,四處去的國際化行動派校長,她在106學年度剛到任中正高中,她剛從南港高工的高職學校轉任到公立社區高中開學,大約是這中秋節前後的9月開學第一週,就接續收到8封學生休學和退學的申請書,申請緣由都是要出國去交換和出國去唸高中。

這新手上任,如果是你,你是校長會怎麼做?

這個現象是台灣12年國教通往高教的質疑?提早全球化學習的另外選擇?

台灣高教環境在教改不斷,爭議也不少的壓力下,出現高中生畢業生出國唸大學的潮流趨勢,這需求不僅在私校私中,以出國為目標的市場需求競逐,更進一步推進到公立社區高中!

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高中畢業生出國留學人數激增,從102年的1067人,增加到107年的2142人,短短5年增加一倍,其中又以107年比106年一下子爆增558人是過去例年平均年增長100多人的5倍之多,教育部進一步探查發現其中以私立高中學校增加300多人,公立高中則增加100多人。

這大學出國唸書的趨勢愈趨明顯,而且往下衝擊到12年國教?教育是人才培育的國力基礎,但教育也是服務業,必需面臨全球招生競爭,這是鐵錚錚的現實,私校的收費和客制化的學習課程,滿足家長學生國際化全球化的探索學習。

江惠真剛到任就遭遇「震撼教育」目睹台北都會區的學生和家長需求。中正高中曾經是高中聯考錄取率20%時代的第四志願,但是現在是前三志願以外的公立社區升學普普高中,如何多元辦學,如何突破體制,開辦特色高中,將會是面對世界的唯一方法,特別在校園旁動工的是另一個科技園區,將需要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南港高工是高職有專業技職訓練,江惠真思索她在任內即透過國際資源平台,聯結德國西門子公司在台分公司和德國聯繫去實習去交流。她堅持推動工業2.0必需讓學生走出去國際化和移動力。

但是公立社區高中生呢?沒有技職專業,那麼該如何協助找到興趣專業和機會?

身為中小學國際教育計畫中心協同主持人之一,她親眼目睹全球少子化,美國、英國和歐洲各國都積極地在全世界各地招攬國際學生,這風潮不僅在大學端,更在高中端,江惠真敏銳的前瞻感知,呈報教育局得到政策支持,她率先不怕事的連結國際平台,四處去歐美國各校簽下「雙聯制」和「IFY」制的MOU,爭取到各種有利學生出國唸大學的條件和福利。

江惠真在就任中正高中收到8封休退學申請書後,奔走聯繫推動中正高中和美國費爾高中的「雙聯制」,106學年度的寒假就正式展開,邀請美國學校方面定期來台觀察督導教學和學生諮商,以及中正高中老師開工作坊學習全英文式授課,透過全英文修習美國大學預修課程通過AP物理、數學考試抵免大學學分,而且在高一暑假去美國上五週歷史課,學習獨立自主的homestay生活。

現今「雙聯制」15名學生中,已經有12名在美國學校老師來台輔導諮詢後,放棄學測趕在年底前直接開始準備申請大學。另有1、2位則是堅持1月初學測後,趕在3月底前截止期限申請。

江惠真這學年108學年度再推「IFY」制的經濟和藝術設計課程,有英文、經濟、商用數學和藝術設計等,亦即接軌英國北方大學聯盟合作的預科課程,高中畢業後可以直接申請16所大學就讀,也可以透過這認可機制去申請其他大學。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目前大力推廣高中國際化聯盟專案,讓中正高中校長江惠真擔任領頭羊,並輔導其他高中出國考察和研習備課,但是高中科任老師學習全英文教學的動機和自學配合會是最大挑戰。

台北都會區無法是非富即貴的中產階級家庭,不用花大錢把孩子送去唸私立幼稚園、私立小學、初中、高中國際班再送出國了,目前台北市已經有中正高中、西松高中、南港高中、育成高中開始開設國際班全英文授課。

江惠真指出,自從106年籌備推動「雙聯制」國際班學位課程深受歡迎,招生說明會爆滿,而報名面試考核競爭激烈,還有各種管道拜託關說,為免向隅者失望眾多,特別另外因應需要開立楊百翰大學的線上課程教學輔導。

辦學為樂,閒不下來的江惠真又開始籌劃2.0版的國際班教學,同時要針對高一會考A級以上進校的學生開數理AI程式設計班,面對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已經找到台大電算所和輔大資工相關科系的師生聯結開課,讓學生盡早發現專長培養興趣。

作者為台北電台主持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