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環南市場今昔場景 述說臺北西城故事

【記者卓羽榛台北報導】費時三年田調與製作的公共藝術劇情長片《環南時候》,今日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召開記者會,蔡詩萍局長與市場處陳庭輝處長,共同邀請了「環南市場」的攤商、萬華區居民以及影視、出版界的賢達一同與全體演員觀賞全球首波官方預告以及電影,並正式向全球宣布《環南時候》成為臺灣公共藝術史上第一部劇情長片。突破公共藝術慣常以裝置藝術形式呈現,融合環南市場獨有之街頭景象、在地食材、宗廟文化等,並改編自真人故事,以呈現出萬華在地最真實的人生況味。

文化局蔡詩萍局長在致詞時表示:《環南時候》是臺灣公共藝術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透過市府跨局處長期合作,讓公共藝術作品以電影的形式呈現,蔡局長也提到許多環南市場攤販都成為演員在電影中演出,並開玩笑表示未來可能邊做生意還要邊簽名,並期待未來其他公共藝術也能以電影形式跨界呈現。臺北市市場處陳庭輝處長則提到,過去以為公共藝術都是硬體裝置藝術,從來沒想過公共藝術能拍成電影,同時提到環南市場改建計畫已執行了十八年,過程非常困難,而環南市場預計明年四至五月完工,屆時會是臺灣傳統市場新的里程碑。環南綜合市場自治會林勝東會長則感謝文化局、產發局及市場處,並提到環南市場耗費十八年改建成功,希望隨著時代改變,讓市場更加走向國際化。

耗資千萬的「環南市場」公共藝術計劃,是文化局接受臺北市市場處委託辦理,由兼具作家與導演身份的李鼎擔任計畫主持人。《環南時候》公共藝術執行小組代表胡朝聖委員表示,公共藝術三十年來不斷嘗試新的方式,讓公共藝術呈現創意的同時也支持臺灣藝文產業,《環南時候》以影像敘事的方式,空前突破公共藝術就是有形硬體造型的認知。李鼎導演此項公共藝術計劃不止推出《環南時候》一部劇情長片,還有12部名為「快來環南這時候」的幕後紀實與40集名為「我在環南的時候」Podacst節目,可說是將「影、視、音」的創作形式與面向發揮到極致,相關節目預計在11月陸續推出。文化局蔡詩萍局長於觀影前特地向導演、演員及包括今日出席在電影中出現的攤商致意,感謝大家齊力將臺北市最有味道的市場,透過臺灣的影視實力推銷到國內外,讓大家看見臺北常民生活的美景。每座城市中傳統市場獨有的買賣方式,塑造了城市獨有的生命樣貌,《環南時候》藉由電影這個拍攝行為,使公共藝術不再侷限於實體空間作品設置與藝術計畫,進而在影視音的創作過程中,藉由拍攝與在地居民及攤商互動,使「公共」產生「行為」。

《環南時候》不負眾望,日前已受2023高雄電影節邀約為「耽美主義」開幕片,售票一推出便開出紅盤,未來期望加深與影視產業合作,將《環南時候》推向更多影展與商業放映。文化局表示,「環南市場改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包含三類型作品,包括影視音、藝術推廣計畫及實體公共藝術設置,可見臺灣公共藝術發展至今,已不再侷限於實體作品設置,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多臺北市公共藝術資訊或活動亦可至臺北市文化局粉專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