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鄉志難伸2/窮富縣市都喊爭財源 樹人教育資源依然窘

為了配合嘉義縣府的無人機科學基地發展,溪口國中近年組成「溪望機隊」,將熱門的無人機融入教學課程,爭取更多經費投資。(圖/翻攝自嘉義溪口國中臉書)
為了配合嘉義縣府的無人機科學基地發展,溪口國中近年組成「溪望機隊」,將熱門的無人機融入教學課程,爭取更多經費投資。(圖/翻攝自嘉義溪口國中臉書)

[周刊王CTWANT] 「錢非萬能,然而沒錢卻萬萬不能」,不只待過偏鄉的人有所感受,夾處在都市與偏鄉之間的鄉鎮也是有苦難言,特別是農業縣的學校多數仰賴中央補助,在不可逆的少子化趨勢中,沒錢的學校就得想破腦袋搞「特色」吸引學生就讀,否則只能等著廢校。

民國65年,當時的省府在全國中小學推動民俗體育,希望扯鈴、踢毽、陀螺等項目在校園裡發芽,讓民俗體育向下扎根,維護優良的傳統文化。嘉義縣北側的溪口國中,全校學生約100多名,早期就以踢毽子、陀螺隊聞名,後來也漸漸發展出田徑隊、口琴隊,近年甚至將無人機融入課程教學。

溪口國中輔導主任黃孝文是當地人,從小就是毽子隊成員,參加溪口國小蔡伯期主任、黃美智老師夫婦組成的毽子隊,後來溪口國小為了推廣毽子還成立全台難得的毽子館。長大後,他也面臨一般鄉下小孩的問題,考上北部學校離鄉背井,畢業後就留在當地學校服務,只是父母親年紀漸長,身為家中獨子的他就調回家鄉服務。回到溪口國中後,他發現當年學校引以傲的特色不見了,激起他想找回那段記憶的動機。

師承溪口國小蔡伯期主任的黃孝文,從小就是毽子隊出身,回鄉服務也致力於找回中斷已久的民俗體育,希望將溪口的民俗技藝傳承下去。(圖/趙世勳攝)
師承溪口國小蔡伯期主任的黃孝文,從小就是毽子隊出身,回鄉服務也致力於找回中斷已久的民俗體育,希望將溪口的民俗技藝傳承下去。(圖/趙世勳攝)

一次因緣拜訪退休蔡伯期與黃美智夫婦,黃孝文感受到他們無法割捨毽子、陀螺的情感,「就從拍紀錄片開始吧!」黃孝文從蔡老師表情的悸動,決定號召昔日的毽子隊成員重新投入國中小的民俗運動傳承,還募集10萬元拍了《神毽飛揚》紀錄片,一來達成老師的心願,也拼湊出溪口的民俗記憶與感情。

「其實我們的教練都是志工,縣府一年補助三萬元,光是鐘點費都不夠,比賽都是教練自費。」黃孝文坦言,當年他就只為了一個菠蘿麵包去踢毽子,這是那時小朋友的幸福感,進而發展出學校特色。傳承這項學校特色,最需要的就是經費支持,雖然經費不足,但毽子運動能集結一群小朋友共同活動,還可以帶他們出去表演、比賽,學生也可以賺幾百塊的零用錢,甚至只要去台南比賽一定會帶學生去逛夜市,他認為以教育者的角度而言,「山不轉路轉的生存法」想生存就得動腦筋。

黃孝文以自身經驗出發,他認為帶學生出去比賽是偏鄉孩子增廣見聞的好機會,就算比賽經費常常要自掏腰包,但對他而言做這些事是甘願且快樂的。(圖/翻攝自嘉義溪口國中臉書)
黃孝文以自身經驗出發,他認為帶學生出去比賽是偏鄉孩子增廣見聞的好機會,就算比賽經費常常要自掏腰包,但對他而言做這些事是甘願且快樂的。(圖/翻攝自嘉義溪口國中臉書)

溪口鄉長孫維聰表示,溪口以陀螺與毽子等民俗技藝聞名,鄉內近年也編列預算發展武術,在自有財源有限下,陀螺和毽子都是由開設社團課程的學校來負擔費用,社團要外出比賽,公所頂多只能補助兩萬元。他說,溪口鄉人口持續外移,導致各相關稅課收入連帶減少,現行《財劃法》確實無法滿足各地方政府財政需求,對貧弱鄉鎮是雪上加霜,希望中央或上級單位能特別照顧邊陲地帶的鄉鎮。

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組表示,依照體育署補助辦法,「112 學年度民俗體育扎根學校」可獲補助教學與發展所需執行費用,最高補助經費為新臺幣 4 萬元,補助項目例如:教學鐘點費、教學器材費及國內旅費…等。其中,若為偏鄉或非山非市的學校,按照學校所提供的計畫,可再額外申請補助,但要依照所在學校縣市的財力分級,例如嘉義縣是第五級,最高就可補助90%的經費。

原始連結

看更多 CTWANT 文章
窮鄉志難伸1/「為國爭光」得靠善心人士支持 僻壤師生相處大不易
星生代/參加《中國好聲音》卻遭腰斬 關浩德坦言:多少有點可惜
探索東爪哇1/此生必訪!朝聖全球最美日出景點 印尼布羅莫火山迎絕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