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延選 香港餘波盪漾

就在7月底香港立法會選舉最後的登記日,港府一方面透過選舉主任撤銷了12位泛民派參選人的資格,另一方面則是以疫情緊張為由,特首林鄭月娥引用《緊急情況規例條例》宣布立法會選舉要延後1年。此時港府大動作雙管齊下打壓泛民主派,原因仍不脫北京對9月立法會選情嚴峻的判斷。

從目前的民調與輿情來看,泛民主派之前高呼的「35+」爭取立法會過半議題,恐有一舉成真的可能,北京自然不敢輕忽。恰逢香港疫情再起,北京趁勢引為藉口,進而爭取了1年的緩衝時間。但這樣的做法並非最好的選擇,今年南韓、新加坡等地雖同樣受疫情影響,卻仍進行選舉。因此港府的動作只會讓港人更加怒火中燒,社會紛亂難以梳理。

想理解北京的考量與布局可從兩層面來思考。其一,延選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未來1年立法會權力真空的處置方式。從目前各界的建議與共識來看,直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委任現任議員是最快的途徑。但現任議員中,有4位議員已被選舉主任以「不可能真誠擁護《基本法》」為由撤銷選舉資格,在這前提下是否具有臨時立法會的資格,成為關注的焦點。

畢竟目前的立法會議員人數已有4席缺額未補,若再剝奪公民黨及功能界別的4席資格,臨時立法會的認同基礎將更加薄弱,亦不利一國兩制的運作。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指出「取消參選資格不應影響現屆留任」,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譚志源認為,4名議員只需再次宣誓擁護《基本法》即可就職。這樣的說法,一方面讓北京找到台階下,另一方面也暫時把問題丟回給民主派。

其二,民主派在香港社會擁有堅實的支持基礎,北京仍有其軟硬兩手的思考,即便這次撤銷了12位參選人的資格,但遭撤銷資格的多屬激進民主派人士,北京對於溫和民主派採取和緩的爭取手法。這種有差別的DQ(取消參選資格)所要傳達的是,北京並非將民主派及其支持者視為敵人,除了畫下清楚的政治紅線外,反倒是進一步希望溫和民主派願意扮演香港「忠誠的反對派」。若能將情勢導向這條路徑,對北京不僅可以維持「一國兩制」不走樣,還有利於爭取民心。

但整體而言,固然北京的策略有內外多層戰略的考量,但民主派及社會大眾對於未來立法會猶如橡皮圖章的作法恐也難認同。未來1年香港的社會爭執仍將餘波盪漾。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