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統勝選連任 選後台海政策受關注

立陶宛總統大選26日舉行第二輪投票,官方結果顯示,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勝選連任。這場大選的特點是對鄰國俄羅斯的國防憂心,但與中國和台灣的關係也引發高度關注。

中央選舉委員會(CEC)表示,在已開出的90%選票中,瑙塞達以74.6%的得票率領先對手─現任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

60歲的瑙塞達告訴記者說,選民們賦予他重大的信任授權,他很清楚自己必須珍惜這一點。由於他已經有了5年經驗,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善用人民珍貴的信任,首先是實現為立陶宛全民謀福利的目標。

席莫尼特只取得23.8%的得票率,他已經向瑙塞達恭賀勝選。

立陶宛總統主掌外交、國防、安全事務大權,並出席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峰會,但在任命最高層級官員時必須與政府和議會協商。

雖然瑙塞達和席莫尼特在國防上立場一致,但對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看法不同,維爾紐斯(Vilnius)和北京近年來因為台灣而關係緊張。

他們兩人都同意,立陶宛這個擁有280萬人口的北約和歐盟成員國,應該增加國防開支以因應來自俄羅斯的威脅,政府因此在最近提議增稅。

瑙塞達26日晚間表示,立陶宛的獨立和自由就像一艘脆弱的船隻,必須去珍惜、保護並避免發生破裂。

羅密利斯大學(Mykolas Romeris University)政治分析家烏爾伯內特(Rima Urbonaite)表示,隨著瑙塞達連任,將可看到外交與安全政策的連續性,他將會試圖在這些領域保持積極。

立陶宛擔心一旦莫斯科贏得對烏克蘭的戰爭,他們可能淪為下個目標。

立陶宛是烏克蘭的重要捐助國,自從2022年遭到俄軍入侵以來,烏克蘭一直在與俄羅斯交戰。立陶宛已是一個國防支出大國,軍事預算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75%。

立陶宛打算採購戰車與額外的防空系統,並讓一個德國軍旅派駐當地,柏林計劃在2027年完成大約5,000名士兵的派駐。

瑙塞達和席莫尼特所屬的保守派之間的不安關係,有時候會引發外交政策的爭論,特別是有關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

這兩國的關係是在2021年變得緊張,當時維爾紐斯准許台灣以台灣名義開設事實上的大使館,這和使用首都台北的名稱來避免激怒北京的一般外交慣例不同。

中國把對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級並阻止維爾紐斯的出口,使得部份立陶宛政治人士呼籲為了經濟恢復與北京的關係。

法新社報導,瑙塞達認為有必要更改代表處名稱,而席莫尼特則持反對立場。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立陶宛總統選舉勝負已定 現任總統得票率逾7成
立陶宛第2輪總統大選登場 對俄擔憂主導選舉
攝影展吸引立陶宛觀眾 展現臺灣多元樣貌

看更多相關新聞
拜登:捍衛台海和平 需保衛盟友時願使用武力
陸駐日本大使:台灣有事日本有事 論調危險
解放軍圍台軍演 台國安人士分析北京4大目的
環太軍演29國參與 台灣被排除
評論/賴政府對拜登論述 不宜太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