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統 高得票率連任成功

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26日結束第2輪總統大選,早前要求「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改名的60歲現任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以74.6%的超高得票率,擊敗現任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贏得連任。

擁有280萬人口的立陶宛為「半總統制」國家,總統是國家元首,任期5年,總理代表政府,由形成國會多數的政黨或政黨聯盟提名組閣。立陶宛總統掌外交、國防大權,往往被期待與外交部長緊密協調。

在12日的首輪投票中,瑙塞達獲得44%選票,而49歲的席莫尼特則以20%選票位居第2,但2人皆未取得過半得票率,因此2人26日進入第2輪的總統決選。

立陶宛總計1895個選區,26日選舉的投票率為49.15%。據該國選委會計票結果,在90%選票已清點的情況下,瑙塞達贏得74.6%選票,而席莫尼特僅得23.8%。瑙塞達勝選後表示,「立陶宛人民給了我極大信任,我深知必須珍惜這份信任」。他表示,「現在我已有5年的(執政)經驗,我相信我一定能夠好好利用這個珍寶,首先是實現為全體立陶宛人民謀福利的目標。」

俄羅斯威脅和國防議題是此次立國總統大選焦點議題,該國與台灣和大陸的關係也引起關注。儘管瑙塞達和席莫尼特在抗俄等國防問題上達成一致,但2人對立陶宛與中國關係持不同看法。

我國2021年在立陶宛成立以「台灣」冠名的代表處,引發北京經貿報復立陶宛。瑙塞達7日曾呼籲改善與北京關係,他認為設立貿易代表處「原則上是積極的」,但代表處應根據國際標準採用「台北」一詞,而不是「台灣」,以化解與北京日益緊張的關係。席莫尼特則與瑙塞達立場對立,她先前指出,台灣代表處的名稱是台灣人自己選擇的,他們「有正當的權利這樣做」。

雖然在立陶宛的政治體制和權力架構下,外交政策並非取決於總統一人,但如今瑙塞達當選總統,「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是否改名,勢必再成各界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