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屆吳舜文新聞獎入圍公布 鏡電視入圍四項大獎為電視台之冠

第38屆吳舜文新聞獎1日揭曉,鏡電視共入圍四項大獎。
第38屆吳舜文新聞獎1日揭曉,鏡電視共入圍四項大獎。

第38屆吳舜文新聞獎1日公布入圍名單,鏡電視以【鏡新聞調查報告】《霸凌高牆下 沒有人是局外人》、《大震幕後隱沒的人禍》、《日本能登大震直擊啟示錄》及《新碳權之戰》入圍四項大獎,也是入圍最多項的新聞台。其中《大震幕後隱沒的人禍》在平面、影音不分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鏡電視成為唯一入圍調查報導的電視台;《日本能登大震直擊啟示錄》則繼日前入圍今年卓越新聞獎外,再傳捷報,入圍吳舜文新聞獎的國際新聞報導獎。

同樣獲得卓新與吳舜文新聞獎兩大獎入圍肯定的還有《霸凌高牆下 沒有人是局外人》,入圍深度報導獎(影音類);日前在第八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獲得首獎的《新碳權之戰》,同樣也在平面影音不分類競爭中,入圍嚴凱泰先生永續發展新聞報導獎。

霸凌風暴 沒有人是局外人

記者的孩子也受衝擊 盼專題改變困局

入圍深度報導獎的《霸凌高牆下 沒有人是局外人》,由簡如屏、李昆達、王詩雅、呂宏偉共同製作。去年二月台中豐原高中學生輕生案發生,記者製作群身為父母,自己的孩子在學校也遭受「類霸凌」衝擊,希望透過專題力量,喚起外界更關注嚴重性,進而有所改變。為了追查線索,簡如屏加入大大小小談論校園霸凌臉書社團,經過三個月田調訪談,面對眾多家長及被霸凌者,彷彿被當成浮木出聲管道,面對傷痕累累,也要避免媒體被當作指控工具,拿捏和求證都是考驗。霸凌,就像無形的枷鎖,束縛著孩子們的心靈。盼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安全、尊重、正向的學習環境。

因兒少法限制, 案例難找、呈現難度高,但鏡電視仍希望探討霸凌議題,試圖推倒這座無形的高牆。
因兒少法限制, 案例難找、呈現難度高,但鏡電視仍希望探討霸凌議題,試圖推倒這座無形的高牆。

吳舜文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鏡電視是唯一入圍的電子媒體

《大震幕後-隱沒的人禍》入圍調查報導獎,由林上筠、傅家慶、詹皓帆、呂紹伯、呂宏偉共同採訪製作。報導內容跳脫只探討地震本身框架,以複合災害角度點出,人禍才可能是加劇災損和自我反噬。從政府篩出"不耐震老屋"卻不公布、管委會不作為積習、住戶不出錢卡關、耐震補強牛步,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潛在漏洞、追下樑不正上樑怎防震?點滴都可能是災難幕後的潛在人禍。從施工工法、提高社區耐災韌性、循國震中心鞏固等積極具體解方,提醒觀念翻轉,防災不能只靠政府,不是只等別人一起做什麼,公民應各司其職,以期邁入韌性國家。

《大震幕後-隱沒的人禍》以複合災害角度點出,人禍才可能是加劇災損和自我反噬。
《大震幕後-隱沒的人禍》以複合災害角度點出,人禍才可能是加劇災損和自我反噬。

《日本能登大震直擊啟示錄》入圍國際新聞獎,由林昆慶、呂紹伯、吳亭儀、洪偉韜、詹皓帆、傅家慶共同採訪製作。日本北陸能登半島一月一號發生嚴重地震,鏡新聞隨即出動兩組特派前往災區,採訪團隊沿途報導斷垣殘壁、劫後餘生的掙扎,也觀察日本政府危機處理,透過即時與深度兩種視角,探討日本大震後,台灣何以借鏡?由於災區無水電來回耗時、也做好車宿準備,更花單趟八小時車程進到最遙遠重災區「輪島市」、是台灣電子媒體第一。

鏡電視派兩組特派記者前往災區前線,記者林昆慶在五層樓倒塌現場。
鏡電視派兩組特派記者前往災區前線,記者林昆慶在五層樓倒塌現場。

記者現場觀察救災和災後的城鄉差距、高齡化老人無力翻修老房、能登房屋耐震率跟不上全國比例,國土資源分配、集體主義民情,探討為何至今災後大半年了,在本集報導中受訪者之一、無國界記者組織日本特派瀨川牧子小姐,依舊持續發佈「災區仍如昨」的報導?透過專家提醒,日本國土發展長年較為重視「面太平洋」這岸,東京等大城市的發展,而忽略了面日本海這面區域,資源分配不足,人口老化、區域失衡,全被震到檯面。

日本能登半島輪島朝市受到強震後大火摧殘 , 滿目瘡痍, 鏡電視派兩組特派記者前往災區前線,此為攝影記者呂紹伯。
日本能登半島輪島朝市受到強震後大火摧殘 , 滿目瘡痍, 鏡電視派兩組特派記者前往災區前線,此為攝影記者呂紹伯。

專題跳脫純粹報導災區表象,或只讚揚他山之石的框架,在尊重當地文化與民情的前提下,期望藉由台灣媒體視角,透過專家分析、未雨綢繆,帶給台灣各界不一樣的啟示。

日本強震威力有多大? 連神社都倒了,鏡電視派兩組特派記者前往災區前線,此為攝影記者洪偉韜 。
日本強震威力有多大? 連神社都倒了,鏡電視派兩組特派記者前往災區前線,此為攝影記者洪偉韜 。

入圍嚴凱泰先生永續發展新聞報導獎的《新碳權之戰》,由王詩雅、呂宏偉、簡如屏、李昆達共同採訪製作。碳排放需付費,這樣的全球產業的新制度,已經悄悄登陸台灣,其中以高碳排產業受影響最深;台灣環境和經濟部擔心企業失去出口競爭力,「兩度延後」徵收碳費時間,最終宣布2025年再上路;但喊得震天響的「2050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已非宣示、而是劃入《氣候法》法律規範,台灣只剩26年,來得及淨零嗎。

聯合國和氣候峰會規劃碳權、碳稅多年,記者企畫此專題必須對複雜的碳權、碳稅遊戲規則下功夫;為了掌握資訊正確性和國際變化,記者王詩雅參加課程受訓,並從中理解到企業方如何布局減碳,也獨家採訪在印尼開發森林濕地碳權的台商,揭露國際碳權的真假兩面與運行規則。

碳排放需付費,這樣的全球產業的新制度,已經悄悄登陸台灣。
碳排放需付費,這樣的全球產業的新制度,已經悄悄登陸台灣。

《霸凌高牆下 沒有人是局外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n2ILKEeEdQ&t=46s

《大震幕後-隱沒的人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4rYmjbbp4&t=2s

《日本能登大震直擊啟示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G6PhVQDXo&t=38s

《新碳權之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LkCHxY100

(本文為涉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