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閔開講「未來大學」、管太太首現身談「卡管」往事

遭逢「卡管案」的台大前校長管中閔,任滿一屆任期後選擇交棒,早在2017年,他看到世界大學發展面臨的挑戰,為台大接軌國際並解決挑戰,任內四年他推動「未來大學」,至今已有九個行動方案上路。此外,管中閔的另一半,在現場如何感性發言談「卡管案」衝擊?

今年甫卸任的台灣大學前任校長管中閔,5月12日出席由台大EMBA校友會/校友基金會與台大E勢泮校友會聯合舉辦的「台大博貫講座」,以「探索未來大學」為主題分享大學發展的趨勢與面臨的挑戰。

管中閔解析大學面臨的挑戰,並從外界的角度看,大學是否符學生與社會的期待?甚至,大學應該做怎麼樣改變與調整,未來的樣貌長什麼樣子?什麼才是未來的大學?提出他的分析與見解。

高教四大挑戰流失二~三成學生

很多人看大學的問題會從不同的角度講,有的從經費,有的從教學,管中閔直指愈來愈多的大學生休退學現象;不少學生說「如果再來一次我不會選原來的科系」,或自認自己「認選錯科系」,管中閔認為,這突顯大學教育有不少問題,且長久存在我們高教的環境中。

他歸納出四大挑戰如下:

1.休退學海嘯
2.唸錯科系
3.學用落差
4.線上學習

管中閔引用台大教務處統計108~110學年平均數據,大一休學比例有14%、大一退學比例占9%、升大二轉系申請比例有11%,實際上通過轉系核准的占比是6%。

從這些數據約略可發現,有20%的台大大一新生進了台大會出現問題。另外,也可以看到大一生升大二時想要轉系的人也超過10%,眾所周知台大對轉系有很多規定(難度高),所以推估想轉系比例遠超過這數字。保守估計,約有二~三成的學生進了台大後發現這不是他想要學的。

「台大都這個樣子了,換到別的一般學校會是怎麼樣子?」管中閔擔憂說。

四成學生唸錯系或不知人生方向

為了進一步釐清學生對在追求什麼或想學什麼的「生涯方向」與自己對探索與學習的「探究能力」,台大教務處以橫軸與縱軸畫分出四個區塊對台大新生進行問卷調查。

生涯方向與探究能力調查。台大EMBA校友會提供
生涯方向與探究能力調查。台大EMBA校友會提供


在這份兩個學期的調查中,分別有38%及45%的學生,面臨生涯不明確的問題。在台大,這些可能是台灣最好的一批學生,卻發生這樣的事情。

管中閔認為,不論是學用落差、休退學、還是自認唸錯科系,充分反映我們大學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如果大學教育是某種媒合的過程,你可以看到些現象是很嚴重的miss match(無法媒合)。學生想學什麼不一定可以進得去,即使進到台大都還不是他要的東西。換到別的地方,也一樣。

管中閔現場舉了財金系的林同學;與電機系的陳同學兩個案例,分別呈現兩個不同的典型。外界看財金系這個系已經非常好了,林同學進來一年後,就對學校的學習沒有熱情,也不知道畢業之後究竟想做什麼,後來選擇出走。林同學到了新加坡及瑞士,從打工換宿開始,經歷城堡修復、循環農業,甚至是黑客馬拉松(hackathon),去找到自己人生到底要追求什麼。

電機系陳同學的情況則完全不一樣,他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從小就對魚、養殖、海洋生態就很有興趣,甚至希望自己成為國家地理頻道最年輕的探險家。但是在電機系沒辦法講這些,陳同學覺得他整個被電機系綁住。

「現有的體制不符合學習需求,體制下的學習消磨了熱情,」管中閔直言,大學是不是符合學生或家長的期待?如果不是,難道就要眼看著四成學生,因為覺得自己不知道方向,或者自認唸錯了科系嗎?

管中閔認為,如果這些個案值得我們去想,我們應該想大學的未來是什麼,甚至,我們希望的未來的大學它是什麼樣子。

未來大學以學習者為中心

管中閔從剖析中世紀到現代大學的改革指出,現代大學重視實證經驗、強調科學求真的精神。對個人來說,去思考自己的責任(社會責任)是什麼、你自己要追求什麼,都是大學期待大學生要能夠做到的。

但是,社會產生的變動讓大學沒辦法停留在過去,必須跟上時代做調整。管中閔認為,今天的社會是變動劇烈的年代,特別是科技近20年帶來很大的進步,也改變我們接收資訊與傳遞的方式。例如以前早上習慣看報紙,一種中央化傳遞給我們的訊息,如今有多少人多久沒拿過報紙了?已經被Facebook、IG、LINE等社群訊息所取代,與過去大不一樣。從產業變革來看,過去靠人在做的事,很多AI幾乎可取代。

前台大校長管中閔。黃菁慧攝
前台大校長管中閔。黃菁慧攝


世界在轉變、科技在轉變、觀念也在轉變,各種模式都在轉變,種種都推動著高校要轉要變。甚至鄰近的新加坡、中國、香港、日本及韓國,都提出明確的國家政策要如何吸引學生,快速的推動高教進步。管中閔認為高教教學的關鍵在提供人家需要的東西。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成為他思考未來大學的一個緣起,看到史丹佛大學「Standford 2025 Initiative」專案,更是促成他2017年參加台大校長評選進一啓發的重要項目。

有了對未來大學的思考方向,要怎麼邁出第一步呢?管中閔2019年上任台大校長後,就積極參加上百場的工作坊,由下而上找了學生及老師,共超過1500人次參與,最終在2020年10月發表了台大未來大學的第一份白皮書。

未來大學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式大學,建立創新組織與文化、建立學習與個人連結;針對學習動機,各種學習內容的自由度打破傳統的界限。並擬定出「探索學習計畫」「台大校學士」「領域專長」「校友學習帳戶」……等九個行動方案,截至目前各方案都已經展開。

現代大學談的是學術自由、堅持做學術、不做其他外在力量干擾的事,對於未來大學,管中閔認為「觀念上的改變」最重要。隨著更多學院的參與與推廣、開放更多學生參與,將有愈來愈多校學士與院學士。開設符合需求的領域專長,打破科系的壁壘。

陳達敏:「卡管案」現在想起來都很害怕

除了管中閔推動台大未來大學的歷程與見解外,與會校友更關心他遭遇的「卡管案」,畢竟,卡管案的成功與否,也直接影響了他推動未來大學變革的機會。

一路陪伴管中閔走過卡管案的夫人陳達敏,當天首次就卡管案公開陳述如何陪伴管中閔,揭露不為外人所知的一面。

她打趣地分享說說:「他(管中閔)跟我弟弟說,這段時間是我這輩子對他最溫柔的時候,」

管中閔現場聽了,甚至還補了一句「他沒有罵我,」引發哄堂大笑。

陳達敏說,自己認識管中閔超過50年,結婚超過45年,每天覺得最幸福的事就是自己嫁給了一位樂觀、風趣、幽默的人。

前台大校長管中閔與太太陳達敏。黃菁慧攝
前台大校長管中閔與太太陳達敏。黃菁慧攝



這個人,每天都可以讓我不停的笑,有時出去時甚至可以笑到蹲在路邊。「可是,2018年時這個人變成一個baby,他虛弱到眼睛無法聚焦去看著人面對你講話。」

看到一輩子懃懃懇懇努力的人,大部分的時間都在study(學習),而且是不停地在學新東西,怎麼會為了選一個校長就遭受到這麼多、這麼大的力量去打擊他,現在回想起「我還是很害怕。」

「我當了一輩子的家庭主婦,管中閔一直是把家撐起來的那個人。我的世界在那幾個月就垮掉了,我不讓他看手機,我一個人就是得頂著,那是我最害怕最無助的時候。」陳達敏感嘆地回憶。

她記得,自己有一天也幾乎崩潰,便在醫院大哭,幾乎是走頭無路,心中非常害怕,還有檢調單位發傳票要管中閔出庭。後來,所幸台大有20多位素不相識的律師站出來義無反顧的保護他們,自己心裡才覺得踏實一點。

今年3月,管中閔與作家楊渡一起合作撰寫新書《大學的脊梁:台大校長遴選事件與管中閔心情記事》正式出版,還原了2018年台灣高教史上最大風暴──台大校長遴選事件。新書問世後引起不少迴響。

如今,再加上另一半陳達敏感性的回顧發言,可以想見,管中閔確實歷經了一段曲折辛苦的人生路,好在,現在已走出衝擊,他也能繼續全心地為國內大學改革付出。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宣布不續任台大校長!管中閔:最想為台大留下「這項資產」
管中閔三箭齊發,帶領台大國際排名衝進「雙百大」
管中閔卸任台大校長,希望未來政治干擾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