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搶救台灣藝術市場 作夥動腦筋

簡秀枝/搶救台灣藝術市場 作夥動腦筋
簡秀枝/搶救台灣藝術市場 作夥動腦筋

立法院黃國書、吳思瑤、林楚茵、伍麗華等4位委員,於7月23日上午,共同主持立法院「後疫情時期藝術品市場如何振興」公聽會,邀請產官學界,共同集思廣義。公聽會中,大家苦口婆心,反應非常熱烈。

這回文化部高度配合,新科部長李永得,親自率領次長蕭宗煌、藝發司長張書豹、綜規司長林宏義等參與,展現振興藝術市場的誠意與決心,令人喝采。然而,政府單位認知,是南轅北徹的。

代表法務部檢察司出席的是黃惠欣檢查官,一上台就引用國際防制洗錢金融行動組織(FATF)的話說,「高價藝術品、文物、奢侈品極易被利用於洗錢或資助恐佈活動⋯⋯」,彷彿藝術品交易市場,鬼影幢幢,嚇出大家一身冷汗與憤怒。

無獨有偶,財政部賦稅署林怡慧副署長,對於藝術家減稅,提及「依身份別免稅,將引發差別待遇疑慮」、「恐破壞稅制完整性」、「有違租稅公平」、「違反量能課稅原則」、「違反合併課稅原則」,同樣令人汗顏,尤其「公平正義」的民粹化大帽子,雞同鴨講,扣得台灣藝術產業界,一直喘不過氣來。這樣的態度,綁架了台灣藝術市場近20年的發展。

20年前,國際拍賣公司從台北移到香港,造就了香港成為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而台灣藝術品交易市場,從此一蹶不振,逐漸被邊緣化。

總結這一年多以來的租稅努力,獲得的具體進展是:

一、國內畫廊、藝博公司5%營業稅減免

二、國內拍賣採取「分離課稅」

前者,係根據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提供多項租稅優惠措施,除了藝術館、美術館等場所,免徵土地稅及房屋稅。國內畫廊或藝博會策展公司减免5%營業稅,少繳5%的稅,等於是業者多了5%的利潤,對生存發展,不無小補。

後者,指古董、藝術品在國內拍賣,以拍賣收入按6%純益率計算所得課稅,非居住者1.2%,居住者0.3%~2.4%,由拍賣公司代為申報。

這個「分離課稅」,一來減少賣家的身份曝光,維護交易隱私權,同時,減少合併所得稅申報,單據收集的繁複,讓收藏家願意把作品,留在國內交易,讓本地拍賣公司,徵件更容易。

高稅率與隱私權問題,是20年前國際拍賣公司外移的癓結所在,目前降稅,又採分離課稅,希望喚回出走的拍賣公司,重建台灣藝術交易雄風。

在香港多事之秋的此時此刻,如果台灣有「取香港而代之」的企業心,境外文物或藝術品入關,5%預扣營業稅,還是需要鬆綁。

目前國際畫廊在台北參加藝博會,往往把已經談成的藝術作品交易,在藝博會結束後,拉出境外,為取得5%退稅,然後在境外才完成交易。作品因此被拉進拉出又再拉進。

5%的營業稅,不管預繳或退稅,手續都嫌麻煩,曠日費時。如果想吸引更多國際畫廊到台灣發展,這個根本扣不到手的5%營業稅,不如比照國內畫廊業者,一併減免。

財政部一直認為台灣藝術交易稅率不高,已經很具有國際競爭力了,所以台灣藝術市場的榮枯,不是稅賦問題。的確,台灣的稅賦水平,以兩岸三地的情況作比較,正好排名中間。

但是,今天的焦點在於,我們想「取香港而代之」,擠退首位競爭對手的上海。香港是0關稅、0營業稅,如果還堅持5%的營業稅,我們拿什麼「替代」?

當時,香港成為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還有許多獨特的條件,例如,一直以來,人人稱羨的自由、開放、法治、基楚建設、人流物流金流系統。然而,一夕變紅之後的香港,已讓上述條件,蒙上陰影。疫情未歇,港版國安法,更讓人生畏,敬而遠之。

究竟藝術發展對台灣來說,有多少重要性?我們可以「取香港而代之」嗎!?而沈睡20年的台灣本土藝術市場,在沈潛、低迷的漫漫長夜之後,可有曙光可迎接?

投資專家口中的台灣藝術家「補漲行情」,會出現嗎!?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