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死亡率逾30% 名醫江守山:7症狀速就醫

震驚全國的寶林茶室食物中毒,目前證實死者之一的體內,發現了「米酵菌酸」。對此,東森新聞也訪問到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他表示,米酵菌酸發酵條件比較嚴苛,因此要產生並不容易,但如果有7症狀,就應盡速就醫。

江守山表示,人體的劑量1毫克米酵菌酸就可能會死亡,它無臭無味無色,消費者很難從外觀了解到東西已經受到汙染。

他提到,「會受到影響的食物包括大豆、銀耳、椰子、玉米等製品,發生米酵菌酸的條件包括溫度要22度、PH值不得小於6,鹽巴不能大於2%,它才能好好的長和發酵。」江守山指出,食物一但產生就很難被破壞,米酵菌酸熱穩定性佳,它是脂肪的一種,可能要300度以上才能破壞它。

至於被問到外食族,以及吃隔夜飯的民眾,到底該如何來預防,江守山表示,米酵菌酸發酵條件比較嚴苛,需要三天,PH值又要高,因此要產生並不容易。他認為,「寶林可能要結束營業了,他在消耗舊食材,放得比較久,才會長時間汙染,產生發酵的機會,一般來說,放到冰箱就不會產生米酵菌酸。」

另外,許多民眾本以為只是吃壞肚子,要如何區分是米酵菌酸的感染,江守山回應,這個毒素本生會影響到肝臟,最後到腎臟和腦袋,「因此你如果發現食物中毒的人意識開始變得怪怪的,吃不下飯,除了噁心、嘔吐外,甚至出現倦怠、意識不清,小便變少、變茶色,就應該趕快就醫。」

江守山強調,米酵菌酸目前並沒有解毒方法,也無法用洗腎機移除,最終病人還是要度過肝臟衰竭才能慢慢恢復,國際上目前只能採支持性療法,就是幫病人去除症狀,讓病人能熬過去,才有機會能慢慢復原。

(封面示意圖/東森新聞)

更多東森新聞報導
竹北咖哩名店爆多名客人腹瀉 店家停業清消至4/2
寶林案死者妻「不排除告2醫院疏失」 醫生痛心發聲了
雷雨明起轟炸大半台灣! 清明連假雨區再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