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染「新冠肺炎」死亡率高八倍,糖友該如何自我防護?

文:羅詩晴(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科)、林杏純(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科)、黃建寧(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

疫苗適用族群

自民國87年起,政府試辦「65歲以上高危險群老人流感疫苗接種先驅計畫」,隨後至90年即開放所有65歲以上老人公費接種;因應收效頗豐及考量防疫量能,遂逐年擴大實施公費預防接種對象,使流感疫苗之預防概念開始普及。

目前計畫實施對象,已包含醫事及防疫人員、禽畜養殖業及動物防疫人員、出生六個月以上至國小就學前之幼兒、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高中/職以下的學生及衛生保健志工、重大傷病患者、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養護/長照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等(ref. 1)。105年甚至下修至50歲以上成人即可施打,涵蓋範圍之廣,足以預防並降低流感重症發生率。

糖尿病患者屬高風險慢性病人,為容易引發共病症的易感族群,本身即符合接種條件,故原先已囊括在公費接種對象中。但部分糖友卻擔心,接種流感或肺炎疫苗,是否會影響血糖?

其實若血糖控制得宜,可不需過於憂慮。目前國內所報告之疫苗不良事件,大多為過敏或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少數有全身性的輕微反應,如發燒、頭痛、肌肉酸痛等。

其他較為嚴重的零星個案,也多屬神經系統症狀(如腦脊髓炎或顏面神經麻痺)與血液系統症狀(如皮膚出現紫斑或不易止血)等。尚無導致糖尿病急症如糖尿病酮酸血症(Diabetic ketoacidosis),和高血糖高滲透非酮酸昏迷(Hyperosmolar hyperglycemic state)之案例報告。

當然是否因出現輕微感冒症狀,而導致血糖不穩定也是可能發生的,仍需請糖友留意。

然而亦有系統性回顧文獻指出,針對18歲以下之青少年而言,流感疫苗接種計劃在大部份研究中,未出現所預料的保護力。該文獻除證據等級較低外,對於引發肺炎而住院或死亡的數據,也相對不夠充分(ref. 2)。

依此狀況推估,年輕之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M)患者,接種疫苗的必要性似乎稍低,但仍須考量整體血糖控制狀況,且針對偏年長之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M)糖友,或許應有更全盤之考量。

​​

糖尿病的分型

糖尿病可分為第一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由於分泌降血糖胰島素的細胞出現病變,使得胰島素無法正常分泌。患者當中以年輕人居多。

第二型糖尿病:因為患者的家族歷史及身體狀態(如肥胖、飲食習慣欠佳或缺乏運動等等),導致患者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身體出現胰島素抗性。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較第一型糖尿病更為常見。

​​

糖尿病患的風險

罹患糖尿病是下呼吸道感染之獨立影響因子,而其容易導致肺炎鏈球菌的感染,主要來自於高血糖使對抗蛋白質抗原的抗體防禦能力下降。糖尿病患者的結核病發病率,甚至是非糖尿病人群的4-5倍(ref. 3)。

除此之外,與非糖尿病的肺炎患者相比,高血糖因造成大量的發炎性細胞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與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釋放,故可作為疾病嚴重程度與死亡率的指標。

以目前影響全球的「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來看,台灣共有七名死亡案例,其中即有四位患者本身具糖尿病史(案19、案27、案34及案101)。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曾發表聲明,根據中國大陸武漢地區報告:若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比一般人高8倍,高血糖可能反映出涉及多重器官病毒感染的嚴重性。文獻表示,糖尿病可影響肺部整體免疫功能,甚有糖尿病肺(Diabetic Lung)一詞因應而生。

在糖尿病併發自主神經病變的患者中,常伴有支氣管收縮張力和腎上腺功能異常,進而惡化呼吸道感染之預後(ref. 4)。儘管許多資訊已告知社會大眾,應注意糖尿病與流感和肺炎的相關性,實際上多數國家之糖友對流感疫苗接種觀念仍有待加強。在一項韓國的橫斷面研究中,發現罹患糖尿病與否並不影響群眾對於流感疫苗的接種率,而是和社會經濟或健康因素等相關(ref. 5)。

在沙烏地阿拉伯的研究中,亦發現疫苗接種率在第二型糖尿患者中,低於一般建議之標準,尤其病史長達10年以上之患者更具有顯著差異(ref. 6)。

由此可見,糖友們雖為流感重症或肺炎併發症之高危險族群,但本身鮮少具有相關認知與病識感。

在此也鼓勵政府機關或相關衛教團體,於季節性流感好發時期推廣衛教計畫。另醫療機構或基層醫療院所等,可在民眾就醫時協助轉介機制,以提升整體健康狀況。

控糖、食療、防疫

除了良好控制血糖、遵循醫囑用藥,尚可透過食療來提升免疫力。免疫力提升可幫助身體抵抗外來細菌與病毒的侵襲。

影響免疫力的因素很多,如飲食、睡眠、運動、壓力等,其中均衡健康的飲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像是坊間傳說「補充維生素C可抗新冠肺炎」,這是真的嗎?其實維他命C缺乏或不足的情況之下,確實可能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進而可能增加罹病風險。

但提升免疫力光靠維他命C遠遠不足,尚有許多營養素對人體的免疫防護,有重要的關鍵作用,特別是具有抗氧化能力的維生素、礦物質與植化素。因此絕對無法單靠某一種營養素,就能提高免疫力。

以下提供五大原則供參考:

1. 攝取高生物價蛋白質

深海魚富含的Omega-3脂肪酸可降低體內發炎反應,且海鮮裡含量豐富的鋅,也是維持免疫力的重要營養素。另外,植物性高生物價蛋白質(豆製品與堅果類)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也有助於製造抗體,增加免疫力。

2. 蔬果多樣化

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B群、C、E及各種礦物質,提供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必要養分。紅、橘或黃色蔬菜(胡蘿蔔、紅黃甜椒等)與水果(番茄、芒果、木瓜、柿子、哈密瓜等),富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可於體內轉換成對提升免疫力很重要的維生素A,以維持各處的黏膜健康,可阻止細菌、病毒入侵身體。

另外,菇類裡的多醣體(Polysaccharide)也具提升免疫力的功能,可增加自然殺手細胞的數目和活性。而辛香料中的大蒜、洋蔥、辣椒等,更可以抑菌並刺激免疫系統活性。

3. 以粗糙、未精製的全榖雜糧作為主食來源

粗糙、未精製的全榖雜糧裡,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和各種礦物質。維生素B群可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以維持細胞黏膜的健康,且也與製造抗體的免疫功能有關。

4. 維持腸道健康的益生菌

腸道健康與免疫功能有著極大的關係,特別是「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即乳酸桿菌)與「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又稱比菲德氏菌),皆可抑制腸道內的有害菌孳生,減少罹病機會。而補充好菌同時也要攝取膳食纖維和寡糖,才能幫助腸道內益生菌的生長。

5. 規律且適當的運動

運動可增加免疫細胞活性,促進血液與淋巴循環順暢,有助於清除和對抗入侵的病原體、毒素與老廢物質。特別是有規律的中等強度運動,每天至少半小時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和騎腳踏車等),在流行病的高峰期是有助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

結論

今(2020)年開始爆發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情,是否對糖尿病患者具有更大影響或後遺症,目前仍未知。但有些初步文獻發表,可提醒我們該注意之處。例如新冠病毒容易散佈在環境中(ref. 7),且在空氣中可存活3小時,但在不銹鋼及塑膠表面可存活72小時(ref. 8)。

若糖友使用空針抽取胰島素注射,可能會預先抽取好整天約三至四次的施打劑量於針筒中;過程中若消毒不確實或暴露於病毒環境週遭,即有可能造成感染。或者自我監測血糖過程中,若為節省成本而重覆使用採血針頭,皆有可能造成風險。

而新冠肺炎疫苗,亦正在世界各國如火如荼的開發中。若成功發展出抗體或免疫試劑,是否適合糖尿病患者注射仍是需進一步探討的議題。儘管如此,我們依舊必須提醒糖友多洗手、戴口罩以保障自身安全,流感疫苗接種期也應多鼓勵其接種,進而降低感染肺炎併發重症的機率。

延伸閱讀
從舊物賣到精品,芬蘭「回收中心」顛覆髒髒暗暗的刻板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