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能源存在禁運弱點 中國彌補潛在危機

擁有逾14億人口的中國,糧食和能源仰賴進口。中國已意識到這個弱點,未來一旦對台灣動武,可能遭到國際禁運制裁,恐造成糧食和能源的短缺,引發民怨而成為國安問題。

糧食依賴進口 餵飽人民成難題

隨著產業結構改變農民減少、都市化發展使耕地減少,以及許多農地因過度使用化肥導致作物產量下降,中國要餵飽14億人口越來越困難,必須高度仰賴國際糧食的進口。

網路名稱為「彭載舟」的中國男子彭立發,因批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而被捕。但這兩個立場相反的人,在去年10月卻同時點出了中國的潛在危機:糧食。

彭立發去年10月13日以懸掛布條的方式在北京四通橋進行罕見的抗議,被捕後至今下落不明;抗議布條中寫著「不要核酸要吃飯」。

3天後,習近平向中國共產黨發表關於如何「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講話。他說,「我們必須在各個方面加強糧食安全的基礎」。

自清朝以來,確保人民有足夠食物一直困擾著中國每一位領導人。中國擁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但只有7%的耕地,隨著人口的城市化,飲食發生了變化,農民的數量減少。這使得中國越來越依賴進口來餵飽14億人口。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指出,如果中國經濟要經受得住與台灣的軍事衝突,以及隨之而來的國際制裁,就需要確保穩定的糧食和能源供應。這對中國領導人來說,至關重要。

引進基改作物 勢在必行

北京早已在努力減少對戰略對手的依賴。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2022年至2023年,中國對美國的玉米訂單,比前一年下降了70%。

相對的,中國更加依賴巴西等友好的國家。巴西在今年1月向中國交付第一批玉米。去年,中國同意免除一些病蟲害檢查,以加快巴西的進口。

另一個更大的挑戰是,提高中國國內的生產率。由於過度使用化學肥料,降低了大片農田的生產力,中國一些作物的收穫成本,是美國的兩倍,產量明顯較低。中國缺乏在美國早已廣泛使用的基因改造種子,加劇了這個問題。

中國政府將基改種子稱為「農業晶片」,視為其糧食拼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厭惡導致減緩了基改種子的採用,但預計北京將在不久的將來,首次允許種植基改玉米。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CFR)國際政治經濟研究員劉宗媛(Zongyuan Zoe Liu)表示,「中國在基因改造作物的使用方面,並沒有真正強有力的立法…然而,如果中國要提高自給自足,政府正意識到有必要將其引進農業系統」。

能源可能成為制裁目標

儘管許多分析人士認為或者希望,在中國與台灣爆發衝突時,西方國家不會將饑餓武器化。但烏克蘭戰爭顯示,能源部門極有可能成為制裁目標。與擁有大量天然氣儲備的俄羅斯不同,中國大部分的能源,依賴其他國家進口。

中國80%以上的能源來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煤炭佔最大比例,大部分是國內生產。儘管中國已承諾減少對煤炭的依賴,但今年前3個月,地方政府批准的新煤電數量超過2021年全年。去年,中國平均每周批准建造兩座新燃煤電廠。

石油和天然氣在運輸等領域對中國的經濟至關重要。中國約四分之三的原油來自進口,主要是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友好國家供應。雖然這些國家不太可能遵守對北京的可能制裁,但他們大部分原油都是透過海運油輪運輸,而這些油輪很容易被攔截。

基礎建設是挑戰

類似的風險也出現在天然氣。中國約40%天然氣是進口的,考慮到海運帶來的風險,中國大幅增加了國內生產和陸路管線進口。與2021年相比,去年中國海運液化天然氣進口量下降了20%,而國內產量增加了6%,陸路管線進口量增加了9%。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Center on Global Energy Policy at Columbia University)訪問學者戴巴(Paul Dabbar)指出,「在當今中國周邊環境,攔截海運進口…對於西方民主盟國來說,相對容易。他們不需要在中國附近的地方才能這樣做」。

戴巴說,如果船隻受到美國當局扣押的威脅,業者將「很快停止運輸」。

建設足夠的管線來滿足中國的天然氣需求,將是一個巨大的基礎設施挑戰。習近平今年3月訪問莫斯科時,和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簽署多項協定,但未能在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線(Power of Siberia 2)取得進展。這是一條新的天然氣管線,將經由蒙古向中國輸送500億立方公尺的俄羅斯天然氣。

與此同時,中國仍然高度依賴煤炭。習近平承諾從2026年起逐步減少煤炭使用,但如果與台灣的衝突確實如許多美國官員所預期的那樣即將發生,煤炭仍將是中國完成野心的關鍵。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美媒:中共強迫退林還耕 極可能失敗收場
消息人士:美國將向台灣提供5億美元武器援助
小馬可仕:若中犯台菲律賓基地可能「有用」